《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执 教 者:黑龙江省青冈县永丰中心小学 徐洪艳
指导评析:黑龙江省青冈县永丰中心小学 马德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1、通过做游戏,体验、 了解规则。
2、 在讨论、 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3、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调查中寻找规则,体验规则。
教学流程:
一、托物游戏 导引规则
游戏导入: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现在老师就请几名同
学一起玩托物跑的游戏,有谁愿意参加呢?(师选3名男生,6名女生,分成两组,一组托书、一组托书包)
师:男同学一组获胜了,请同学们向男同学表示祝贺。(生提疑义:我们认为游戏不公平。)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不公平呢?
生:没有统一的要求,人数不一样,所托的物品不一样。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公平、合理地进行呢?
生:统一人数,统一物品,男、女生搭配。
师:为了让各组赢得理所当然,输的小组心服口服,我们按照同学们制定的规则,重新再比赛,好不好?(学生游戏,教师指导参与。)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想一想,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没有规则游戏很乱,无法进行,而且结果也不公平。看来规则真的很重要,生活中除了游戏有规则,许多事情都有规则,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寻找规则在哪里。(板书:规则在哪里)
【简评: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
通过自主参与进行游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整理资料 交流规则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分成三个小记者团,分别深入家庭、学
校、社会进行调查,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下面把你们调查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交流。
2、整理资料。
3、分组汇报,(组长汇报,组员或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板书 : 家庭、学校、社会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的规则,看来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啊,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生活处处有规则啊!只要我们遵照规则办事,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会更加美好、和谐。
【简评:调查作为学生主动了解、接触社会的直接手段,可以让学
生在了解生活处处有规则的基础上,引发他们关注生活现象,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三、联系生活 感受规则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则,下面我们一起比赛找规则。向前看,老师手中这些画面上的人物遵守了哪些规则或者违反了哪些规则。
1、教师出示画面(以图片的形式出示几处生活场景)
2、学生抢答(加深对规则的认识)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找得很快很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能说一说?(学生谈收获)
【简评:以实际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潜藏在生
活里的规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名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四、总结拓展 升华规则
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又学到了不少知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能按规则去做,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
总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历了“游戏中引规则——生活中找规
则——宣传时守规则——实践中用规则”的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规则展开。从新课开始的无目的的游戏到学生建立规则后的有秩序的游戏,通过生活中的理解规则,在到最后的按规则办事,顺理成章地按照儿童的思维理解的顺序完成规则的体验,了解和内化各项活动。使学生懂得了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评析
评析:黑龙江青冈县永丰中心小学 马德海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综合性的课程。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中徐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节课徐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学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已经走进了文本,做到了回归生活,体验深刻。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体现了新教材的开放性 徐老师一改过去那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阵地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渠道立体式的教学网络。教学中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实地收集和记录工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利于他们把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
二、体现了新教材的生活性
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体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其次,教学手段生活化,老师以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托物品”入手,创设了一个“无规则”的特殊环境。自然引入新课教学。引导孩子们切身体验了规则的重要性。又以调查采访的方式再现了生活中规则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以孩子们熟悉的环境、生活、贴近孩子们的心灵,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孩子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地方去寻找规则,都是非常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而正是因为老师灵活恰当的使用了这些教学手段。整堂课才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注重营造愉快、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人格上的平等,更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平等。本节课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生自己调查采访、查资料、整理资料、汇报资料,采用学生“走”出去、“走”进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上,教师很善于营造互相信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气氛充盈其间。应该说教师的教态是明朗的、快活的。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当学生观看图片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了携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