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
包钰芳
摘要:网络技术造就的人类生存新环境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探索出进一步培养中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校的中职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 网络道德 调查 教育策略
一.研究背景:
1.中学生上网现状令人堪忧。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数倍的年增长率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据调查,我国中学生上网人数占上网总人数的21%。其中60.7%的人玩游戏或浏览黄色网站,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7%的人在查资料学习。可见,网络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2.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导致网上“行为偏差”。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3.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技能教育。
造成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网络道德意识。目前许多学生手上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头脑里却少了网络道德规范这根“弦”,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技能教育。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大量网上行为处于不受现有道德规范制约、又无规范可依的状态,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
4.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的中等职业学校。众所周知,现在的职校生文化水平偏低,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准、行为规范有偏差,判断能力、自控能力、约束能力低下,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甚至不健康,导致他们的网络行为出现偏差,甚至网络道德失范。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教育、引导中学生学会自律,规范自身网络道德行为,这是做好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所需要探讨的新课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中职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2009年12月,我们课题组对本校的29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906 份,回收2906 份,回收率达100 %。调查结果如下:
(一)、上网的主要方式
1、在网吧上网: 方便、便宜、自由。
2、在家里上网:经济又实惠。据调查,有25.6%的学生在自己家里上网。
3、在学校上网: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电脑课,且设置了自己的网站。
(二)、学生上网的内容
学生上网是在做什么呢?据调查, 60.7%的人玩游戏或浏览过黄色网站,52.3%的人找朋友聊天(包括网恋),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新闻体坛动态,24.3%的人发E-mail;可见,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聊天和发E-mail。
(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触网学生中的62.9%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与家人、朋友疏远,5.1%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此外,学生“网恋”现象也比较突出。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和甚至色情的东西。再加上职校生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
1.学生网上“行为偏差”和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学生网上“行为偏差”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二是对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负责任。三是网上交友不慎。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第一,传播色情信息、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或进行恶意诽谤、传播电脑病毒等等。第二,网络文化侵略。
造成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网络道德意识。目前信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低龄化,可是许多学生手上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头脑里却少了网络道德规范这根“弦”,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滞后于网络技能教育。
2、我们的策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策略一.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思想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表现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等等。因此,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思想教育的方式、载体和手段上有所创新,才能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所突破。
策略二.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而学校作为青少年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策略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
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策略四、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树立榜样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本源,研究发现,孩子长大后做出不道德行为主要受后天环境(包括网络媒体环境)的影响。此时,家长就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言传身教的效果远大于刻板的说教。同时,家长也需注意给孩子及时的激励,网络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网络道德教育的激励和引导。
三、研究成效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目前有90%以上的中学生经常使用网络,但其中近80%以上的学生对网络管理规范、法规常识等内容“根本不了解”或“不想了解”。学生中网络技术素质与网络文明素质的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校园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