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课堂上专心倾听他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才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或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倾听时善于抓住重点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学生不会倾听老师或同学发言的情况。有的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有的则表现为在同学发言时,为了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能耐心或认真地听同学发言。因此,教师要把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让学生 “倾听”时做到:一要细心、完整;二要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三要虚心,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时,要能虚心接受;四要用心,要有选择地吸取别人的观点,不能盲从。在课堂教学中“说” 、“听” 、“思”应当并重,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 ,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2〕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例如,在学《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让一名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不少学生只顾思考自己的问题,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当让另一名学生找出该同学回答问题的不准确之处时,他却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告戒他学会倾听首先是对别人的尊重,其次学会倾听也是获取信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
五、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质疑
合作交流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知疑发展思维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
在新课改形式下,学生的交流合作很有必要,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能够及时质疑,则是当今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3〕学生想问、敢问却不一定会问,在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都懂了,全会了,而可能是学生不会问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问什么、怎么问。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质疑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方法以及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而不是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结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前提,只有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也才能积极的思考问题、有效的发现问题和大胆的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不愿提问的学生,大多是怕说错了话挨老师批评,或者担心受到同学的讥讽,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给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疑难问题摆出来,把思维大门打开,相互交流,合作共进。在质疑时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质疑解疑,也可以是生生互动探讨问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问题摆出来,疑难攻下来。例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为什么先通氢气后先加热;2、氧化铜被还原后为什么是先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氢气。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各抒己见,掀起了讨论、交流的热潮,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依据。进一步巩固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先通氢,后点灯;再撤灯,继续通氢。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是伴随学生终生的学习工具,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品质。作为我们化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机会,发挥学科特点,最大限度的培养他们,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