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策略研究
成广峰
摘要: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在问答中学会表述,实验中学会观察,交流中学会倾听,合作中学会质疑。
关键词:良好学习行为 自主 表述 观察 倾听 质疑
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最直接的工具,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修的课程,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层次。柏拉图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找到必需认识的东西。”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以为要让学生自动参与到学习中来。〔1〕学习要有目的,我想学;有信心,我能学;有毅力,我坚持学;有方法,我会学。在学习活动前,要求学生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要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作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不唯书、不唯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在化学教学中,笔者曾尝试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有的担任检查作业的小组长,有的是收集问题的小组长,有的是问题解决小组长,有的是小组发言组长,有的是上传下达的小组长……。对在自主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以期对其他小组起到鼓动效果。把责任推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球”抛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迫使他们自动参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积极性,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逐步学会如何安排学习内容、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学会自主学习,对教师不再产生依赖思想。当学生经历多次的训练以后,从心理上接受了这种学习方式,然后就会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另外,提高学习知识的趣味性也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时可以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增加化学实验的探究性,使学生为了求得结论而主动尝试和探索。如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一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对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进行交流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或老师协助解决,最后由各小组对自学的内容进行展示,教学效果比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好了许多。经过长期坚持,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改变,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许多。
二、让学生在问答中学会表述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思维是否敏锐、思路是否清晰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对所学知识用语言准确、详尽的描述出来,对学生学好化学来说至关重要。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概念、化学仪器和化学反应现象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并且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化学仪器中的烧杯,有些学生往往误称为“玻璃杯”,把坩埚钳误称为“镊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又如一些化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颜色是淡蓝色,但在纯氧中却是明亮的蓝紫色。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水平有所提高,教师要有意识的留给学生整理思路的时间,在回答问题不准确的时候,要让学生在思维得到整理后重新回答一次,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代替回答以求得准确答案,或给学生以适当的提醒或引导。现在开放性问题越来越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步骤和结论,这就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角色也在发生转换,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课堂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发言的主持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师生切磋、大组交流、全班共议等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想说、敢说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为训练学生会“说”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化学语言进行严格地规范;要注意训练学生表达概念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可以让他们想想再说,先想后说;要注意训练化学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叙述,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三、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只是对化学实验感到好奇,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没有观察的方法作指导,观察时抓不住现象的本质,只注意到强烈的光热现象,而没有系统的观察方法和步骤,因此只能得到凌乱的化学现象,得到不系统的化学知识。如在初中化学《氧气的化学性质》一节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铁丝燃烧后产物的性质和铁丝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具体观察步骤为:实验前: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3、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实验中: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实验后: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观察,全面的掌握化学知识。
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