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如何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
2.普通人有使命吗?为什么?
经过认真思考,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凑成了这样一个结论:
(一、)马克思的名言,指明了使命是客观的,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使命,不是你想有才有,也不是你不想有就没有。无论你想与不想,你始终要面临着活下去这一巨大人生课题。因此,对高职生来说,就业压力,来源于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生存压力。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想逃也逃不脱。
(二、)作为人来说,使命可以作这样的分类:
1自然使命(小使命)。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个命定的任务,让自己活下去,并让自己延续下去。为完成这样一个自然使命,你需要存身、娶妻、生子,并且要养活年老的父母,这些任务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然使命。
2.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凭着个人素质得以完成自然使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不可能让每个人得以安安静静地完成自己的自然使命,“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因此,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大使命。这个使命,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为了自然使命的实现、历史使命的实现,每一位高职生都有锤炼自己思想品德、掌握各项本领的紧迫的现实需要。
从看图片到讨论到得出结论,学生们热情高昂,这跟老师先入为主的灌输有着迥异的效果,他们明白了使命不是外在的、不是政治课硬加给他们又要他们背的没用的知识,确实是一种做人的道理。
三、针对热点问题、讨论辨析,案明理清
教学中,我们除了从马克思等伟大人物的话语出发,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推理,得出其中蕴含的大道理之外;我们也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抽丝剥茧,层层寻找原因,最终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我就选取了两则事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两则案例分别是网上热帖《农家女宁当三奶不嫁穷人》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徐本禹”。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回答:
1材料中,农家女和徐本禹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什么?
2 材料中,农家女认为什么最值得她去奋斗?徐本禹认为什么最重要?
3 两者不同的人生境遇是是偶然的吗?为什么农家女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而徐本禹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通过激烈的辩论,他们得出:1、农家女和徐本禹都面临着贫穷,这一人生难题;2农家女认为这一生中吃得好、穿得好、比别人强最重要;徐本禹认为报答别人的帮助、有能力时帮助别人最重要;3农家女认为别人的帮助是侮辱、充满了恶意;徐本禹一点一滴记着所有人的帮助,心中充满了感恩,并随时尽力帮助别人。两人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上的巨大不同,导致了他们迥异的人生道路,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两则案例的对比呈现与讨论,让书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了直观的人物命运,切合了高职生的理解力。同时这样的分析,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间的关系非常简洁地说清楚了。应该说起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老师的真懂、真信、对学生真爱,才可能让学生真听。而对老师来讲,这里的真懂、真信又不仅仅是对理论,还包括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真懂、真信。懂得他们的心理需求、懂得他们渴望改变而又能力不足的现状,理解他们不太会用抽象概念来学习、思考的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对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