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效果
涂红
内容摘要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基础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民办高职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要运用理性的力量,更要注重从民办高职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为起点,加强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理性力量 启发式
从2006年开始,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学院也比照四年制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基础”课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突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在这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旨在养成和培育大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
“基础课”教材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它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属于思想教育的内容。第一部分含一至三章。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讲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做忠诚的爱国者,在报效祖国、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投入积极的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主要是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来自于课堂的正统的理论灌输,也来自生活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实践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比理论灌输更为重要的作用,有时正是生活实践中的矛盾与阴暗面,消解了课堂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使得理论与现实处于脱节状态。加上民办高职生的价值导向中普遍存在 “重技能、轻理论”、“重眼前、轻长远”、“重专业能力、轻综合素质”的倾向,使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理动因欠缺,积极性、参与性不强烈,上课敷衍了事、考试被动应付的局面仍然存在。
为了让这门有用的课程成为民办高职生喜欢的课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我在人生观、价值观(即第一部分)教学中做进行了以下一些实践,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也从厌恶到喜欢,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对高职生的思想理论教育非常必要。现将面向民办高职生的基础课第一部分,即“思想教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一点心得整理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以共同完成民办高职生内在伦理性的养成。
一、把握教材逻辑结构,有理在心,以理服人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部分内容从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开始,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大学生的成长起步,从大学生的成才着眼,针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了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明确成才目标和应有的形象,理解“基础”课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教材体现了对大学生的关爱,符合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规律的要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讲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做忠诚的爱国者,在报效祖国、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投入积极的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整本教材的思想前提,回答清楚了为什么大学生应该有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道德观和法制观。这一部分内容的内部,也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绪论中首先指出了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目标是什么,为什么;第一章内容回答了怎样完成目标(即完成目标的动力在于理想);第二章则说明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联系,第三章则回答了为什么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祖国富强有联系,即当代大学生应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综观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都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路径。教师在讲课时,要帮助学生理清这样的逻辑线索,增强理性的说服力,而不是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变成传奇人生故事的讲解,用有趣、轻松、时尚来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严肃思考。
二、找准切入点,逼其思考,例到理成
民办高职生家庭,从阶层上来看,大多处于我国社会的中下层;从地域上来看,大多来源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对民办高职生来说,就业的压力远高于本科院校学生、甚至远高于同类高职生。对学生的这种状态,老师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并能用理论来给以阐释、引导其将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
绪论第二节是“肩负历史新使命”,这一点从教材的逻辑上来说,是通过使命感的教育,为大学生指明成长、成才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和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总认为是假、大、空,认为小人物不存在什么历史使命,因而老师在讲课时失掉了“权威性、真理性”;而学生在听时,也无法从老师的“他者”语言中引起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并最终无法建立起使命感。为避免这种假、大、空的语言,我在进行使命感的教育时,首先用投影仪播放了《人与自然》电视片中的一些画面,如蜜蜂采撷花粉、狮子追逐羚羊;以及两羊对峙、两鹿相抵等等,然后显示出马克思的名言——“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要求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