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动机,有效推进品德教学
刘德蕴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程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对思品的认识性教育,坚定学习思品课程的信念。
思品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法律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许多同学受应试教育、现实主义、家庭环境、班级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轻视学习人格和品质,轻视学习政治理论教育,从而把思品课当作知识、技能课学习的调味剂,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向灾区捐款捐物;参加手拉手希望工程;假日志愿者活动;课余时问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等等,利用舆论导向、价值评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二、以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思品学习的长效机制。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经《礼记·学记》对此也有论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毋须多言,兴趣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学习动机的持久性在于维持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恒久性。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
1、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特征,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笔者在执教《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节时,就创造了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请三位同学作为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代表,另择5~6人扮演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寻找工作。根据求职过程中的礼仪、仪表、机智、才能等由招聘者说明入聘或拒聘的原由。谁获得入聘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引用合适的典型的教学案例。
思品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人生当自强》这课的教学,笔者就选用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素材搞活课堂,还引用了著名的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成长故事,在深沉的教学氛围中感染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评判,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如笔者在《隐私受保护》一节里,引用了“花费清单引出隐私官司”的图文教学,学生被案情吸引,伴随着案件的审理和结案,学生也在高度集中的推理中强化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法的内在需要,动机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4、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而学习动机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业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习者对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意念,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5、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相关国内外时事政治,以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当前众多学生的知识面仍较狭窄,又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求知晓但又受条件限制无法知晓或者知之甚少这一现状,若在授课中巧妙运用时政材料投其所好,必然会使学生兴趣昂然,课堂气氛活跃非常,教学收效自然多多。如笔者在讲学初三思品“当今时代主题”和“科教兴国战略”课题时,提到美攻阿富汗、美打南联盟、美占伊拉克、朝核危机等美国霸王行经,特别分析了美空袭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美侦察机入侵我海南领空并撞毁我空军飞机事件,启发学生 “纯属巧合事件?你就上述事例还有未解的疑惑吗?学生们听得如痴如迷,谈得沸沸扬扬,对之津津乐道。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互动互学焉能不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
三、牢固树立学习目标,是持久深化学习动机,是提高思品教学效果的永恒动力。
心理学认为,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目标是指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期望要达到的成就和结果,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就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有利于养成并巩固良好的学习行为,减少或者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如果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就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因,诱导和推动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减少或者消除其它以娱乐为主的行为,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但是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一帆风顺,会经历一些挫折,当学生受到阻力不能实现目标时,会出现两种受挫的归因:一种是积极的归因。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在失败时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即使失败也不灰心,相信努力与实现目标之间具有依随性,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归因就是一种积极的归因,不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另一种是消极的归因。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实现自己目标,这种归因就是一种消极的归因,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对实现目标缺乏信心,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行为。因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者减少的。学生只有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才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努力。尤其对后进生,老师更应该把他们成败的归因引导到积极的归因方式上,使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努力,目标一定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