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目前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要求看,必须构建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即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人才。要实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实现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体系是培养目标层次性需要决定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层目标是指培养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坚持共产主义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第二层目标是指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方面发展的合格大学毕业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能在各行业、各个具体岗位上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等具体工作。因此,对高职生和、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层次性。
第一层,理想道德教育。即以人类最完善最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它以“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为道德主要内容。第二层,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核心,是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现实道德。第三层,是社会公道。即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为行为准则的道德教育内容。它是一种实践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基础道德,是理想道德、现实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社会公德首先是指个人举止文明,如仪表整洁,语言文雅,举止端庄,讲究卫生,遵守各种公共场所的特定要求等;其次指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是指人际交往中一种健康的人格态度;尊重他人指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个性,宽容别人不同意见,平等地对待交往中的任何人,主动维护、尊重陌生人的权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善待残疾人等;再次,在社会交往中,要诚实守信。遵守契约,言而有信,力戒言而无信、骄揉造作、言过其实等。要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公德首先指遵守公共秩序。秩序是社会正常生活的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是对纪律、规章、法律、法规等社会公约的尊重和敬畏,就是严格的自我约束和一丝不芍的奉献精神,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其次是指尊重与维护社会公益;第三,爱护与维护他人的劳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社会公德是指保护自然环境。
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大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思维机制,使其掌握具有广博的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受欢迎、能够肩负时代重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通过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作为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作为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趣,富于创造力的思维,积极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社会交往和组织工作能力。
文化素质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方法、公共关系及艺术等基本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既了解历史又了解现实,既了解科技又了解社会,既了解国情又了解世界,既有专业造诣又有艺术修养,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辨和战略思维能力,运用现代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各种复杂矛盾的能力,以及适应客观环境发展变化的应变能力。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方面,按时代精神的要求,把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来理解界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可以具体细化为文史知识、语言能力、文字技巧、科技常识、思维能力、公民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水平、艺术修养及工作生活技能等。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重视强化学生的工具意识(外语、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要求;偏重“急功近利”, 忽视学生深层次修养。结果容易使学生不了解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缺乏本民族应具备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格,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缺乏强劲的后劲。
身体素质教育
首先是健康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观念,认为到身体是人生发展、幸福和快乐的本钱,健康是学习、工作、生活、创业与发展的保证,提高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肌体能力的训练提高。通过各种课程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各种肌体能力,提高各种身体机能,如感受能力、敏锐力、速度、耐力、反应力、灵活性等,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和劳动能力。第三,加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掌握生理学、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第四,使学生掌握自我锻炼和调节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心理素质教育
根据心理科学的定义,心理素质是研究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机能特点的。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而且是其它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培养高素质人才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要使高职生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各种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掌握调节自身心理的技能和方法。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如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特点,克服不良的心理特点,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塑造能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和方法,提高自警自励意识和能力,提高自律自制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慰自策意识和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提高人格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人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人格素质;培养良好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提高情商,提高耐受能力和顽强意志力。
第三,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首先加强人际交往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懂得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提高人际合作的能力;加强挫折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进行就业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就业,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如何形成就业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