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我们也都知道:板结的土壤是长不出禾苗的。那么,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呢?课堂的开放程度决定着教学行为的结果。所以,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来,在各种形式的的互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明白事理、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一、师生互动实现双赢: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关键首先在于课堂情景的创设。教学情景创设得好,师生互动就能够顺利展开,反之就会影响互动效果。课堂上教师要从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建立起平等民生的师生关系,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充当学生的“伙伴”,走下台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有疑敢问、有话敢说,产生一种与老师、同学及学习内容进行互动的内在渴求。如果我们总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再勇敢的学生也会被“吓怕”。其次,是结合学生实际,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教学互动的顺利进行。过去是教师教教材,现在是教师用教材。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这样不利于师生互动。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比较陌生,教师从理论上讲也比较枯燥,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事先搜集家里的新老照片、新旧器物等,让学生在课上展示、比较,看变化,谈感受,说原因,不知不觉中就解决了问题。这里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依据,方便了教学互动的进行。
2、有效的引导和启发。教学互动中师生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是互动的“发动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的主动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上。学生的主动在于积极思考和充分“吸收”。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学生的知识经验激活,使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有效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学习、自主评价、主动交流,老师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和学生交流探索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分组后师生互动不起来,差生无从下手,不懂得怎样“动”,优生不愿开口、不想交流。即使是交流了,每节课都是那几个同学,师生互动又变成了老师独“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尤其是对待中差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交流和探索,使他们和同学和老师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互动”。
二、生生互动学识共享:
对每位同学来说,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文化底蕴的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利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且在课堂上,通过欣赏的互动,想象的互动,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观点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认识自我,传播信息和交流感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生生互动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
1、 同桌互动,交流学习,营造民主评议氛围。
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交流的良好习惯。如:展开“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什么”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等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例如在讲《磨砺坚强意志》一课时,要求每个学生制订磨砺坚强意志的计划,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交流、探讨、制订,制订完后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好的和不妥当的地方,进一步修正,这样的互动教学,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便于日后相互监督。可谓一举多得。
2、小组互动,大胆发问,标新立异。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互相表达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我在教学中多采用小组竞赛、辩论等形式,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的理论、观点在碰撞中闪现火花。
3、 全班互动,寻找优点,体验成功。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一课时,设置了“请让我来帮助你”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提出“我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挫折是什么?”然后发动全班同学,为他献计献策,帮他找到战胜这些挫折的方法。学生们群情激昂,态度诚恳,纷纷献计献策,很好的实现了资源共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集体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加教育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经实践笔者认为,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是提高思品实效的有效手段。互动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在欢笑、在思考、在争辩、在给予、在索取、在创造。愿所有政治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活动中乐学、好学、学好,让思想政治课堂因互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