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且有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在我的视野中,高效课堂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即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和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课外扩展、达标测评。临淄区高阳中学被称为淄博的杜郎口,它以先进的多媒体通讯技术和庞大的学科资源库为信息支撑,通过自主式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构筑了“高阳模式”的核心。高阳中学的“五个环节”打通了高效课堂的“全身经络”。第一环节:目标认定(“定一定”)。 第二环节:自主预习(“做一做”)。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看一看”)。 第四环节:点拨升华(“点一点”)。 第五环节:作业反馈(“验一验”)。这些学校我都曾经去学习过,每次去都像是看美国大片一样,让我目不暇接,头脑飞转。“课堂上,学生那自信的眼神、从容的展示、奔放的智慧,常常令我们激动不已。生活中,学生那文明的礼仪、豪迈的脚步、阳光的心态令我们欣喜万分。”
结合我们南郊中学实际,我们确立了《“自主、合作、探究”分组教学有效性的实验与探究》的研究课题,我很荣幸成为这个课题的负责人。去年,我们又有幸接触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指出:“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生本教育下小组学习的流程:共同确定学习目标或按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个人独立思考与自学——组内讨论、交流学习——小组全班内交流回馈学——习效果评价。生本教育强调学生前置性学习,重预设,课前预习的充分准备是小组学习得以高效实施的前提,促使学生先学的关键是老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同时注重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适应各层次学生;而且注重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并重。这和我们学习的合作学习理论并不冲突,恰恰相反,这些先进的理论是相溶相通的,它们在某些点的契合正可为我所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最终我们把自己的课堂模式定位“双学双评”课堂模式。“双学”即:“预习导学”、“合作促学”。“预习导学”指学生利用教师先期备课印发的预习导学案自主预习。“合作促学”指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积极合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双评”即:“当堂自评”和“课后补评”。“当堂自评”指学生利用教师每节课提供的当堂测试题检查学习目标达成度。“课后补评”指对少数未达标的学生由组内的优生帮助他找出错因,将错误修正后改于错题本上,改变题型或数据再练再评。基本环节定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当堂测试。我们真有点沐浴生本春风,扬起合作风帆的味道。
有了模式,总想着就非得按照模式去做,我们就在悄无声息中走进了程式化。我们唱着合作学习的歌曲,走进课堂,小组成员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的热火朝天,合作的天衣无缝。讲台上的我往往也眉开眼笑。但稍加深入即可发现我们的学习探究活动如蜻蜓点水,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有的只是对一下答案,有的是小组长把答案读一遍后,问一声有不会的吗,无人应声,即讨论完成了。有的只浮于表层,并没进入实质性问题的探究和合作,有的小组仅仅是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探究,有的学生甚至不思不想,相互间谈天说笑,等别人讨论出结果,坐享其成。优秀学生发言多,差生则成了听众,整体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合作学习的失败。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归纳整理我也是哑口不言,表面看我好像是解放了,每节课都合作,每节课都做练习题,而我却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学生热火朝天的按照我讲学案上提出的问题讨论着,总结着,练习着。我和学生的对话的范围就是讲学案上那些题目。我下一个问题讲什么,学生都已了然于心。每节课学生就像往前开动的火车,不像高铁还有脱轨的现象,总是按点达到,按点收工。我曾经好长一段时间,沉迷于自己这种“解放”。但是越上越不是那个滋味,学生怎么没有课下找我问问题的了呢?回答问题怎么就只回答课本上那点死知识呢,是不是课堂有点太按部就班了?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思品课堂吗?我在叩问自己。课堂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绝对不是。
市教科所的领导来我校调研,听了几节课。在肯定我们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意味深长的说,你们的课堂让我看到了某些传统课堂的弊端。你们的合作课堂不是真正的合作课堂。天呢,我们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吗?破茧成蝶就从现在开始吧!
我们有了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我们不能为模式而模式,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导学案的内容进行授课,那就没了“包袱”,就像预知电视剧情,谁还爱看?预设太多,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学设计应力求构建为生成铺垫的教学设计,力争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还要充分了解学情,既要走进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譬如讲《艰苦奋斗》,我把拍到的学生乱买零食的现象的照片做成课件,效果就远远比简单讲课本上艰苦奋斗的内容更丰富更立体。讲《集体》,把班里的优秀宿舍成员抬了出来。讲《社会责任》,一个被人遗忘的零食袋成了我最好的素材。讲《生命健康》,我把学生喜欢的高晓松当做酒驾的反面材料举了出来,学生在探究出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还给我“补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依法治国的知识。知识点的前拉后扯,探究能力的形成水到渠成。
现在思品课要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按照这一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设计展示生活实际的课堂练习,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通俗易懂,扩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技能,提升生活经验,而且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还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效实现思品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一些学生既熟悉、新奇,又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例如,在中考复习时我安排了中考试题回放,以此来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近年来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小排量汽车由于油耗低、污染少、价格相对便宜,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探究(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信息反映的问题。(2).你怎样劝说爸爸千万不要酒后驾车。探究(3)......鲜活的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许多同学回答问题“很专业”,这让我感到出乎预料。总之,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学习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感知中灵活掌握知识技能,在体验中接受思想教育,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提高了自主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统一实现。这里需注意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或讨论之前,教师要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在探究中,学生如遇困难障碍要适时加以引导,探究之后要及时反馈,指导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