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总之,仔细观察并研究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寻找到其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好预防和根治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准备。然后我们应通过营造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整体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预警机制等途径,给学生提供宽松、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一批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友国,何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7):548-553.
[2]卢昌文.失范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211-216.
[3]李强,李凌.用社会营销理念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可行性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2):886-890.
[4]高立,贾斐,吉峰等.压力源与压力强度对D型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9):2213-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