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境况,我们提出了要正确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一是努力增强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二是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三是利用现代化自媒体平台定期与学生交流并解决学生的心理误区;四是多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及有关心理咨询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0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教学任务。近些年来,全国各所高校都在积极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目前已经收获一定成效。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并解决。各个高校应该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努力寻找到新的工作方向,从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各大高校的开展,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1.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境况
近些年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与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在生活、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方式
2.1人际交往过程里的焦虑型和孤独型
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太多的不习惯和生活中的独立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他们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从而导致性格孤独和心理焦虑。
2.2 适应能力方面的抑郁型和依赖型
一些学生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上大学后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由此,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形成的依赖型学习方法在大学难以适应。其次,松散管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大学生们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方面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之不少学生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抑郁的心理问题便不可避免。
2.3 受家庭经济影响的孤僻型和自卑型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提高。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不少自尊心较强的同学,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形成自卑心理。其次,因贫困而自卑并进而孤僻的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正确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3.1努力增强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要想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指导能力。现今有不少学生工作者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他们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指导能力。笔者认为,高校的有关部门应定时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指导能力培训,特别是新上岗的学生工作者,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更需要给与培训。要想给学生一个思想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这首先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有如此的精神风貌。另外学生工作者应定时地召开工作交流会议,相互交流工作心得与工作经验,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当然年轻的学生工作者也有他的工作优势,由于年龄差距不大,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身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学,为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排忧解难。其实学生是非常愿意与老师交往的,他们信任老师,同时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是多少,这要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自身魅力和对工作的态度。
3.2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已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途径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做出了进一步的科学规范。《纲要》强调:“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竞争的加剧,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逐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和竞争,当代大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相信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号与宣传上,重要的是落到实处,能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思想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3.3 利用现代化自媒体平台定期与学生交流并解决学生的心理误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越来越多,不只限于面对面或信件的交流,学生工作者可开设学生意见箱,允许学生写匿名信来发泄他们内心的不满,提出他们当面不敢提出的疑问,意见箱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看待问题的心态。另外学生工作者应广泛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比如邮箱,QQ等,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根据笔者的现实体会,这种交流方式更受学生青睐。大学生们毕竟是年轻人,他们喜欢和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因为在网上他们可以隐藏自己的姓名,可以无所拘束地进行畅谈。而学生工作者也可以趁此机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班级的真实状况,而不是一味地听取某些班干部的反映。
3.4多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及有关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校中我们还应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比如《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讲授目的要明确,它是用以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大家都认可别人都喜欢的人。而不是单纯地让大家比着课本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概念,这种做法往往起到相反的结果,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使该课程成为枯燥无味的形式教学;在大学里还应当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报告,推荐有一定影响的老师学生或社会人士来做报告,通过现实实例来引导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