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音乐煞尾:推波助澜、巧留余韵。
语文教学是美的艺术而不应该只是技术。一篇美文,往往会产生“余音绕梁”的美感。一堂好课也是如此。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四、以乐曲引导写作,展开想象,启迪心智。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例如,我在指导题为“有一种辛酸叫自食其力”的看图写作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画中两位残疾人在风雨中修车的辛酸,进一步感悟敬业精神的美丽和可贵,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将读和写有机结合,我播放了郑智华演唱的那首充满激情的《水手》,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透过歌词加深了对画面的理解,激发了对劳动者勇攻难关,顽强拼搏精神的敬佩和赞美。音乐渲染了情境,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将感受付于笔端,最终妙笔生花。
总之,让音乐走进语文殿堂,使音乐成为语文教材的有益补充,既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资源,又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到语言和音乐的美。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他们接受了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美的培养。所以,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定会给语文教学引来活水,注入生机;借助音乐艺术,定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音乐为语文课堂教学润色,定能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绽放。
[参考文献]:
[1].夏大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与管理.2000,(04)
[2].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3/23
[3].雷自友.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1,(ZI)
[4].蒋冬娟.略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2003/12
[5].刘丽莎.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J].河南教育.2005,(04)
[6].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2005,(10)
[7].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5)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