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音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基于对语文教学学科性质的重新认识。在新课标的冲击下,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课堂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变了语文教学中传统、简单的文本分析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增进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关 键 词]:音乐;语文教学;整合;情感熏陶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韵。”教学实践表明:无论对于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渗入音乐,都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心灵达到美的境界。那么,如何将音乐巧妙地引入语文课堂,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来,让音乐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绽放呢?
一、在讲读课文前采用音乐导人: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如于老师所言,在教师将学生引领到未知领域的征程中,敲好这“第一锤”,敲响这“第一锤”,显得至关重要。用音乐导入,可以营造与课文意境相和谐的气氛,创设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赏析文本奠定感情基调。
㈠、抛砖引玉:曲在此而意在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音乐导入新课,目的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得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进一步”。比如,在教学林嗣环的脍炙人口的《口技》一文,我精选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贺一段乐曲,一杆唢呐,吹得整个课堂群情雀起。这时就势导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争鸣之声摹拟得栩栩如生、惟妙维肖,实为难得。然而,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种,不,是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仅凭一张嘴,就能摹拟各种声响的更为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口技(板书课题)。一时间,学生就被“撩拔”了起来,踊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当中,其热情之高涨不言而喻。
㈡、创设氛围:以求得引人入胜。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只要教师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的高境界了。这里创设氛围便尤其显重要。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因其喜而喜,因其悲而悲,因其怒而愤,因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比如,《三颗枸杞豆》是一篇深含哲理的美文,文章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紧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的深刻道理。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罗大佑演唱的《童年》,以求引人入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新课,并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一个铺垫。
㈢、调节情绪:让学生轻松学习。
有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学习中恹恹欲睡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因而讲说明文,我们更应注意注入“音乐的阳光”。如在讲《中国石拱桥》时,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海”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
二、在讲读课文中适当播放音乐:感染学生、陶冶情操、活跃气氛。
讲读是为了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学生情感经验的缺失,理解文本难免肤浅,甚至有困难。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在讲读中引入音乐,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解读文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样可以适当的让音乐的阳光洒向课堂,感染学生。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篇宏扬激荡生命,歌颂磅礴力量的文章,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情景。在教师表情范读文章后,学生配乐小声跟读。教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此时,教师再次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慨。
三、在课文结束时采用音乐煞尾:巧留余韵、余音修长、绕梁三日。
语文教学是美的艺术而不应该只是技术。一篇美文,往往会产生“余音绕梁”的美感。一堂好课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㈠、音乐煞尾:重申主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波澜起伏,用音乐妙助结尾,可以为课堂创设高潮,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另一个高度,学生的思想也会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时,开头我选用了《我的中国心》引入,使学生一下进入歌曲创设的氛围中,结课时,我又精选了另一首表现对祖国深切眷恋情怀的歌曲《指南针》,随着曲中“我出生在指南针的故乡”、“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不能改变我的心”、“祖国是我的根……”的深情倾诉,《枣核》一文中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拳拳赤子情也随深情的旋律一泻如瀑。
㈡、音乐煞尾:水到渠成、自然结篇。
课堂是需要亮点的,在合适的时间引入与课文相呼应的音乐,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课文的精髓与音乐的灵魂融为一体。由此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自然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单纯的文字,还是文字背后的深厚情感。再有,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如我在教学宋学孟的《柳叶儿》时给学生演示了一道“探究学习”课件: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在这乐趣中你是否品味到别样的滋味?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面对着“我们今天饭桌上的佳肴”,你又想跟同龄人说点什么?就在学生陷入深思的当儿,我悄悄的播放了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课文的内容借助音乐形象再次得以烘托渲染,不仅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