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关 键 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学困生;特征表现;成因探究;方法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参与教学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从广大农村初中来看,与发达地区课改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困生群体的存在并有日渐壮大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初中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这里讲的“差生”就是我们讲的“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广大农村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满腔的热情和关心,掌握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坚持不懈地做好、做实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表现
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理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听课时不善思考,只会抄结果。对公式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不按一定的步骤和法则,思路不清,遇到困难消极等待。加之些少教师的冷落,周边同学的疏远,使得他们很难参与教学,学习能力跌落不起。慢慢的他们就变成“感官和智力正常,但数学成绩低于其智力的潜能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数学‘学困生’了”。这类学生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大量数学学困生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对数学学习者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都很高,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这对于懒于动脑,不善思考的学困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死结”。第二,学困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盲无目的,缺乏毅力和耐力,学习基础差,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生活在父母不和或离异的家庭的学困生冷漠、自私、自卑、孤僻;“留守”子女,任性懦弱,不善交往,学习上缺乏吃苦精神;家庭过高的期望和过大的压力,造成学困生心理比较脆弱,受挫能力低下;沉眠于麻将、猜拳更直接、严重影响着免疫力和抵抗力就很差的学困生。第四,有的教师水平较低,方法陈旧,教学效益低下;有的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较差,对学生缺乏激励、关爱、尊重,致使产生不良心态,甚至厌恶数学课。第五,不良的社会风气腐蚀、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在虚幻的世界中萎靡不振。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㈠、加强修养,更新观念,是转化的前提。
一个教师爱好学生是正常的,爱学困生却十分难能可贵。韩愈先生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坚定的信念,为人师表,要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献给光明;要像粉笔一样,为播种文明献出自己洁白朴素的一生。总之,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和歧视一个学生,也就意味着将要毁掉一个学生。
此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那么怎样优先面向学困生呢?江苏省洋思初中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洋思初中的信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初中对学困生从进校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也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演示和实验主要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和批改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正因为如此,洋思初中在办学基础条件,生源无选择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都为100%。
㈡、诚心对待,以情育人,是转化的核心。
因为学困生平时表现差,经常受歧视、遭冷落,一般都很自卑,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仍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因此教师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因势利导,对他们充满信心。一旦他们犯错误,教师则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不挖苦、讽刺,要耐心教育,尽力帮助,使他们不断进步。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如果学困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总之,数学教师面对学困生应该真正做到用真情唤起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把爱献给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㈢、授之以渔,循循善诱,是转化的关键。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转化学困生只停留在查漏补缺,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想象力相互联系,步调一致,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虽然有的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新旧知识总是凌乱的,孤立的储存在头脑中。因而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要教给学困生预习、听课、作业等方法;指导学困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思维的方法;此外,数学教师应充分对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深挖教材潜藏的乐趣,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
㈣、抓住典型, 有效激励,是转化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我们可以抓作业中典型,作业有进步时,适当写上几句激励性的批语,鼓励学困生乘胜前进,这样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收到转化的效果;也可以抓课堂上典型,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教师同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表扬鼓励,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例如:“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你能行”、“你的见解,令人佩服!”,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抓学困生的闪光点,当学困生尝试成功并取得进步时,须抓住其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给其他学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以榜样为目标奋起直追。因为,有效的激励,可以促使学困生醒悟,点燃学困生智慧火花,成为学困生学习上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