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学校构建和谐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完善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的有效途径。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本文从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和谐教学的实践。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和谐教学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选择,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面临的全新历史性课题[1]。美的真谛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理念、掌握和谐发展规律、具备和谐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和谐教育,就成了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2-3]。
生物化学是一门农、林、生物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
学、遗传学等专业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4]。2007年教育部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科目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后,2008年又新增农林学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为全国统考科目[5]。生物化学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来,生物化学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6-11],一直以验证理论为教学目的,实验教学只是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只需“按方抓药”地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刻板的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违背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笔者拟对生物化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创建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化学的知识。
1构成和谐教学的要素和谐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课题,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教学的本质是“以和谐施教,求和谐发展”,和谐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最主要的要素,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热爱、平等相处、以诚相待,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展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1.2师生与教学方法的和谐。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参与的主动性等诸多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1.3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
和谐教学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在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也要得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是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美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些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教学环境是指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教学设备、
教学工具等。心理环境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学风等。教学过程与心理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和谐的心理环境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爱护、帮助,在课堂教学中默契的配合,这样的教学就会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构建的和谐课堂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为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差异很大,中间层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尖子生毕竟是少数,而我们的授课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有良好的讲课心境,师生之间要有协作精神,教学中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师生的情感得到网更好的交流和传递,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心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2.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
要构建和谐的学科素质教学结构模式,使诸要素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教学关系应该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教会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局面,使之成为善于独立学习、工作和富于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每一章后进行小结这一重要环节的训练。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巩固学习成果,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不同方式的自主总结式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独立学习、主体学习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建立和谐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基础素质的结构需要,合理设置主修课、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及时选择开设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科学性、广博性及应用性的前沿学科,以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十几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化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中除了开设基础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主干课程以外,还专门开设了有机合成、波谱解析、综合有机实验、开放实验等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特别是针对西部大开发中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的特点,近几年来我们给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课程,通过这样的主、辅修课程的设置,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有机化学的基础,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加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我院学生研究生考试中有机化学专业课成绩一直名列其他专业课前茅,充分证明了我们课程设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用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完成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4.1利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