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文章从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阐述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提出应结合心理学中注意、记忆、思维及情绪情感的规律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并就多媒体教学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心理学规律;多媒体教学;优越性;误区;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方便辅助教学,所以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但在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上课就应该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另一种观点认为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会对教学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这种争议的核心在于多媒体课件使用和制作过程中有没有违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因此研究的重点应关注如何结合心理学规律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起“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资料等,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主要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可以作用于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可以作用于听觉。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学中对象与背景转换的规律表明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越清晰,越有利于学生充分的感知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通过色彩的对比、大小字号的设置、动画效果等突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为学生充分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一方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另一方面也使课堂教学得以优化,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四)有利于突出重难点,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根据记忆规律,动作性、形象性的材料较抽象性的材料更易被记忆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图形演示功能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而逼真,大大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特别是它的仿真模拟功能可以使教学中一些难做或无法做的演示变得轻而易举,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
二、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制作过程中有许多地方违背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所以存在多种误区。
误区一:简单拼合,浪费资源。
使用多媒体教学看上去使一堂课显得非常轻松、愉快,时间利用率高,效果好。但是,由于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多于传统的备课,而学校又没有建立奖励机制。所以,有的课件只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界面与流程过于单调呆板;有的是对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照搬,其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仍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上;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地把所讲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这样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等优势,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还占用了多媒体教室,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误区二:照“屏”宣科,情感缺失。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情绪情感的相关规律显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面在于正确理解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为了突出显示效果,常常需要将所有的窗帘拉起来进行,教室光线黑暗。导致讲课过程中教师表情暗淡,学生昏昏欲睡。很不利于师生表情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认知过程,二是情感过程。若单纯强调某一过程,只会事倍功半。
误区三: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不当造成刺激干扰
1、注重形式,忽略效果。
有的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却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会喧宾夺主,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选择的过程就是区分对象和背景的过程,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被优先选择。而有些课件在设计时,没有注意字体的大小、字体的颜色是否与背景形成足够的反差,致使在电脑上看得“清清楚楚”的内容,投到屏幕上却“模模糊糊”,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2、信息超量、展示速度过快。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但是,有些教师唯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在制作课件时,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在授课时,因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本来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优势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结果却相反,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了学生,信息呈现的速度无法让学生完整地做笔记,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
三、应用心理学理论,取长补短解决问题
判断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看它能否将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要做到这一点,须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规律合理使用与制作多媒体课件。
1、合理利用注意的规律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设计多媒体课件。应该尽量避免无意注意导致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在用各种课件呈现教学信息时尽量简洁、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