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其它科学不可代替的作用。良好地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敏锐程度,还能够激发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它能使儿童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制力。钢琴教育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可以在钢琴教学中调动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发展多想思维,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 音乐教育 儿童 早期
音乐教育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金钥匙。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大门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 学龄前儿童听力、思维最为敏捷,又是人格形成的萌发期,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启蒙、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益处,它能使儿童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充分挖掘儿童潜在的音乐才能,提高其对音乐的敏锐程度;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意志,调剂情绪,增强自信心、进取心和自制力。早期音乐教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材的有效途径。它可以给儿童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而“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龄前儿童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为其以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基础和底蕴。重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1、早期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敏锐程度,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每个正常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质,这些潜质能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而此时如果有及时而适宜的早期教育,对幼儿潜能的发展则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婴幼儿经常接受音乐信号,大脑则非常自然地对音乐信号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音乐创作的生理基础。幼儿时期5—6岁是唤醒期;10—12岁是脑音乐功能建立期。因此,在4—6岁之间学习乐器应该是最适当的。①音高概念问题。音高要在幼儿时期培养,一进到少年时期就迟了。4—7岁之间是人生最敏锐的时期,过了这个年龄敏锐程度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符合“递减规律”的。“递减规律”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假如在一个人的智能达到最高峰时就实施适宜的教育,其智能就可能始终保持在这个高度;若错过这个最佳时机再开始进行教育,即使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再好也不能达到最高峰,因此要趁热打铁。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儿童动作的发展不仅是手指的运动,与大脑神经系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是在大脑、神经中枢、神经和肌肉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由于婴幼儿身心的发展尚不健全,在过早完成过于精细的动作时他们会感到很困难。从动作发展来说,宜先进行肘、腕、手最后才应进行手指的训练。在手指肌肉尚未完全发育之前,可以先接受音乐的基础教育,如听音、节奏等的训练。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特别重视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人在幼儿时期生理机能最敏锐。孩子就好比一张白纸,纸面越纯净越洁白,画在上面的颜色也就越鲜亮、艳丽。所以,教育开始的愈早,孩子对音乐的敏锐程度就愈高,其潜能也就愈能得到充分挖掘。
2、早期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使儿童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按心理学的区分方法,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而非智力因素则是与智力因素相对而言的,主要指情绪、意志力、好胜心、兴趣等心理因素。在当今社会竞争处于十分激烈的境况下,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在以往的教学中,智力因素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强调着,似乎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的智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除了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必要的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在智力因素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特曼曾对15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50年后又进行了追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智商高者并非就一定是成功者或有成就者;卓有成效与成绩平平者之间的差异,最明显的不在于谁更聪明,而在于谁更有自信心、进取心、毅力、自制力;即二者之间不是在智力因素方面而是在非智力因素上有明显的不同;同时,精力充沛、独立性强、善于探索且有进取心的儿童智商增长的也较快。这足以说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开发智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早期音乐教育则不失为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一条途径。这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促进智力启蒙;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培养儿童勤奋、刻苦的意志力,激发其进取心、自信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其具有持久和坚韧的性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使儿童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早期音乐教育可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钢琴教学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其一,钢琴教学有利于人脑智能的开发。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曾提出:“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钢琴演奏需要人的“眼、耳、手、脚、脑”等五个器官的密切协调与配合。复杂的演奏活动特别是左手快速频繁的运动可以使右脑的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在频繁的信息传递中担负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突触,功能必然增强,数目也会增多。美国脑医学专家曾对酷爱钢琴演奏的几位科学家的脑细胞组织进行了透视观察,发现这些科学家的脑细胞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是突触众多。由此可见,钢琴学习可以开发右脑智能。此外,钢琴演奏中双手的运动还可提高整个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使左右两半球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其二,钢琴教学有利于发展多项思维。研究创造过程的麻省奥斯汀·里格斯医院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博特·罗森伯格博士说,“创造力就是运用不同思维方法思考的能力”。而钢琴弹奏中的心智活动确实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的共同参与。诸如音乐的非语义性有助于儿童通过发散性思维导向创新性思维的发展;音乐与数学的某些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联系,又可启发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比如,在背谱演奏中至少有三种记忆:一是音乐的记忆,即声音的记忆;二是乐谱的记忆,即图形的记忆;三是手指的记忆,即肌肉的记忆。在成功的背谱演奏过程中,以上三种记忆方式互相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 其三,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钢琴演奏本身就是赋予钢琴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它要求演奏者能首先对作品的一些相关背景有所了解,进而准确地感知音乐作品,深入发掘作品内在的意蕴,在演奏中把感情体验、想象、领悟结合起来,并注入对作品体验的个性特点,这就是钢琴演奏的再创造。一般学过钢琴的人都才思敏捷,想象丰富,意志坚强。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与钢琴结为至交、终身相伴的不胜枚举。现代科学的拓荒者、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德国外科专家亚伯·琵罗兹都是非常出色的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