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故事《小动物洗澡》,我出示“沙、水、泥巴”等材料,引出“小动物洗澡”的话题。这时,有的孩子马上有很大的反应:“啊?沙子也可以用来洗澡哇!”“泥巴这么脏怎么可以用来洗澡呢?”这时,我边出示动物图片“鸡、象、犀牛”,边利用材料依次演示小动物洗澡边讲述故事。孩子们在直观演示表演中,明白了小动物不同的洗澡方法。
又如故事《灰灰的镜子》,讲述的是小老鼠灰灰收到的一面奇特镜子,给自己与朋友带来无限快乐。故事中的“镜子”是一面“哈哈镜”。枯燥的解说“哈哈镜”如何神奇、有趣,也比不过实地体验“照哈哈镜”的快乐来得直接、真实。因此,我提供了充分的游戏时间,让孩子亲临体验“哈哈镜”给生活带来的幽默与快乐,从而增进对故事内容的深刻理解。
再者,教师自身就是一个“活教具”,边讲述边用手势表演故事内容,能使幼儿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那么必然会使讲述更具吸引力。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还可以把幼儿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撞击幼儿的心灵,扣开幼儿的情感大门,加快幼儿理解角色的心理过程。故事讲述技巧的艺术处理,让孩子感受到故事的妙趣横生、情节的曲折变化,也使情境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孩子的感官。
如故事《幸好只是一个梦》中,在讲述小刺猬耐不住嘴馋咬了一口大苹果时,我运用神秘的语气语调这样描绘:忽然,小刺猬感觉到身上一根根直竖的刺变软了,接着长长的刺慢慢地变短、变短、再变短,最后刺全部消失了,小刺猬不再是浑身长刺的小刺猬了,它变成了一只毛毛虫!通过我生动的语言描绘及夸张的面部表情,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小刺猬蜕变过程的神奇,体会到变形后小刺猬心理的无比恐惧。他们的表情也跟着我一惊一乍,深深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孩子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又如绘本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我运用了跌宕起伏的语气、语调这样描述:“要是我也有长长的鼻子该多好呀。鼠小弟揪着自己的鼻子,用力地拽呀拽呀拽,鼻子没能变长……”在这样富有形象性语言的描述下,孩子们不禁逗乐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深深地感受到鼠小弟对大象长鼻子的欣羡,在经过努力却摘不到苹果的无可奈何心理。
四、游戏实践对话情境
适当地动手操作,以游戏形式对话情境,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该情境策略的应用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潜能。幼儿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来进行。他们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在操作实践中所体验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令人难忘,认知活动也就愈有效。如果缺少了动手、动体、动脑、动口的机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效的学习。
如故事《熊爷爷的礼物》中出现的热水袋、袜子、苹果等几样实物,事先装在“礼品袋”里,我以“熊爷爷”的身份将孩子带入游戏“摸礼物”环节,启发幼儿运用故事中出现的形容词描述该实物。孩子们个个认真地闭着双眼,摸礼物、猜礼物:“我摸到的是XX礼物。这个礼物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在感官游戏体验中,孩子们懂得了辨别这些实物的不同质感,并学会用形容词加以描述。
由于故事有很强的表现力,幼儿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会透过角色表演中的动作表现,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近乎真实的感受,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走近”故事,“表演”故事。孩子们在表演,也是在游戏,不知不觉地进入游戏情境,体验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喜怒哀乐。
表演对于幼儿感悟故事内容、把握故事内涵、内化故事语言、体验活动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角色表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替代,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角色扮演”渗入故事教学,孩子能更亲身体验其情境,根据已有的经验扮演角色,从角色出发,展现自己,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了作品的情节与主题,孩子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行为的体验者,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真正的主人。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老师主动幼儿被动的关系,形成了师生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
如故事《小兔乖乖》,我以兔妈妈的身份提问:“我是兔妈妈, 我敲门的时候要说些什么, 我的兔宝宝才会给我开门?”因为孩子熟悉这个经典故事,很快就进入故事的情景和氛围中,不约而同地唱起了童谣《小兔乖乖》,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又如故事《小白鹅》,其中鹅哥哥、鹅姐姐、鹅弟弟摇摆走路唱着歌谣“我是鹅XX,扁扁嘴巴会唱歌,戆戆戆,妈妈听了笑呵呵。”平仄押韵,琅琅上口。我启发孩子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以上角色,练习角色对话。而后,我则以“鹅妈妈”的身份带领着“鹅宝宝”们散步、游泳,进一步感受故事中鹅妈妈一家其乐融融快乐生活的场景氛围。
故事教学情境的创新创设,给故事教学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幼儿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认识的乐趣、体验的乐趣、感悟的乐趣。以故事教学为支点,我们还要学会适时地抓住教学中重要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造,有时还要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把不利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