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教学情境的运用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探究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是情境创设的魅力所在。
设境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都在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给予孩子多种刺激,使孩子达到如临其境、如观其景的境界,从而产生情感与体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作品,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一、艺术手段渲染情境
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感染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听到伤感的音乐可以使人潸然泪下;紧张的音乐可以使人惊心动魄;激昂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悠扬的音乐可以使人神清气爽。不同旋律不同风格的音乐,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音乐在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具体效应表现在:
1.烘托“境”:可以把听者不自觉地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引人入胜。
2.渲染“情”: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
3.“情、境”合一:增强音乐时空效应唤起幼儿对故事情境的想象。
在故事教学中,只要选取的音乐基调与故事素材所表达的意境及情节的发展相协调一致或相似,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作用,起到推波助澜、渲染情境的教学效果。
如故事《拔萝卜》,这个故事对小班孩子来说是耳熟闻详的,如何将传统教材赋予新的生命力呢?我围绕“种萝卜”、“拔萝卜”、“抬萝卜”三个场景选择了相适宜的背景音乐进行故事讲述。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孩子们个个仿佛置身在萝卜地里,感受到了“种萝卜的辛苦”、“拔萝卜的齐心协力”、“抬萝卜的高兴劲儿”等不同情绪变化,不自觉地在背景音乐渲染下,表现出“盼望萝卜快快长大”的焦急表情、“出力拔萝卜”的认真干劲儿、“抬萝卜回家”的快乐心情表露无遗。
如故事《小猪变干净了》,在完整讲述故事时,我配上音乐旋律《猪小弟》,轻快的音乐伴随着我跌宕起伏的讲述,特别是旋律中的衬词“脏死了,走开!”充分能体会感受到朋友们对脏小猪的不欢迎,让孩子一下子投入到角色转换中,想象体验到脏小猪被拒绝的难受心情。
挂图与背景音乐的结合,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音乐旋律使图片中的角色形象变得栩栩如生,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注意的持久性,帮助了孩子理解图意,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果说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属听觉感官),那么图画就是形象的艺术(属视觉感官)。这里说的“简单勾勒”具体做法是简笔画的运用。简笔画就是简单地将形象勾画出来,是展示形象的手段之一。它把故事的内容形象化,符合小班幼儿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故事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边讲述边用粉笔或勾线笔画出故事背景图或角色形象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这种方法简单便利,也很形象。孩子听着故事,看着老师将语言描述的东西变成了图画,这是语言的图画再现,是一种简洁的语言情境。它能将简单的语言形象化,幼儿更容易听懂、感知并理解。通过图画再现情境,故事一下子就变得那么贴近、灵动。因此用图画再现故事情境,为幼儿创设一个个视觉场景,能帮助幼儿更为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如故事《三只羊》,我边讲述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起了背景图:“故事发生在一个长满了绿绿小草的小山坡上。山坡上是密密的树林,而山脚下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子周围开满了鲜艳的花。”一幅美丽的背景图跃然“板”上,孩子们都纷纷鼓掌夸赞:“好漂亮哦!”“王老师,你画得好棒哦!”我笑着说:“谢谢夸奖!”眼尖的宇昂指着画问:“那座房子是谁住的呀?”顺着孩子的好奇心,我继续讲起了故事。
又如绘本故事《早上好》,我用粉笔简单画出“笨笨狼—跳跳蛙—鱼姐姐—虾妹妹”等卡通形象,并插入箭头“→”表示,帮助幼儿清晰的梳理出故事角色出场的顺序,并画出一颗颗破碎的“心”表示小动物们没有收到朋友的问候,心情“糟糕”透了;而后插入用红色粉笔画的箭头“→”,表示情节锋回路转,并画出一颗颗“红心”与一个个“小太阳”表示小动物们收到朋友的问候,心情变得“阳光灿烂”了。简笔画给幼儿以实实在在的形象感受,故事发展的脉络变得更简洁易懂了。
二、疑问探究想象情境
“设疑探究”情境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悬念,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方式主动探索的一种策略,使之超出幼儿预期,从而引发幼儿的好奇想象心理,并使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该情境的创设具有集中幼儿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幼儿思维,锻炼幼儿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
教师通过回忆、讨论、判断、选择等途径,激起幼儿的探索,孩子在问题中进行探索寻找解决的答案。如故事《会滚的小汽车》通过出示几张图片,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观察图片的细节变化思考问题:“狐狸看见大木桶里乘坐了那么多的小动物,它想做什么?”“狐狸为什么捂着肚子,它找大木桶要干什么?”“从大木桶走出来的狐狸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对每张图片秘密的发现:“狐狸想要吃掉大木桶里的小动物!”、“狐狸假装肚子痛,要大木桶载它上医院看病。”、“狐狸吃掉小动物后,肚子变得圆鼓鼓的!”……通过师幼间问答的方式推进了故事的理解。
又如故事《小兔乖乖》,如何再次激起孩子对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的兴趣呢?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问题“小兔智斗大灰狼”拓展幼儿思维想象,重新“走进”故事,让孩子尝试创编新的故事情节,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发言“打电话报警叫警察来抓走大灰狼。”、“用螃蟹的大钳子夹住大灰狼的脸。”、“大灰狼如果闯进小兔家,小兔子就用绳子绊倒它,再用绳子把它绑住。”……
一个个问题、悬念的设置,能使幼儿觉得故事内容的新奇、其乐无穷、兴趣大增。所以“设疑探究”情境设置是激发幼儿对故事感兴趣的“催化剂”。
三、借助教具理解情境
首先,实物的利用,帮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再现作品内容,增进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实物的直观演示,可以使幼儿近距离地认识客观事物、获取知识,有利于幼儿养成求实的良好习惯。该情境策略的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可视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