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接下来的教学组织中,林老师边操作课件边讲述故事。由于制作的课件图片太暗,阻碍了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且教师在故事讲述太过平淡,没有很好地呈现故事情节惊险的听觉刺激。教师在上面讲,幼儿坐着听,而后老师的“老三套”提问使原本很好的故事变得枯燥乏味,整个活动气氛显得“冷清”。 案例分析及调整策略: 案例分析:
绘本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设计应是引导幼儿去关注画面,通过仔细观察画面,从而去理解绘本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简单一点地说,就是这个故事是孩子自己看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讲述给幼儿听的。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一开始应是开放式的,不应有太强的指向性,不然就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同时,开展以幼儿为中心的讨论,让幼儿进行协同合作、建构意义和分享回应。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幼儿通过讨论还可以听到不同的看法,能丰富知识结构,学习全面看待问题。在讨论中,幼儿提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可以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积极讨论,活动后寻找相关资料或向他人求助,有助于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幼儿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学会倾听和回应。
调整策略:
1.提炼场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引发幼儿猜想讨论,实现幼儿与绘本、师幼、幼幼间的充分对话。
2.重视体验式教育,创设生活场景练习,在操作中体验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3.重新制作教学课件,化静态画面为动态,并增添音效背景,制造“历险”的“险”境效果。
◆二研案例回放:
本次活动的组织环节设计是基于第一研教学上课件制作、教学互动上的不足,所作的改动。承担第二研教学的我,通过加入音效的课件操作及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孩子在身临其境似地感受到“历险中的危机重重”。同时,创设生活场景练习“帮助妈妈折叠洗晒好的衣服”,让孩子在操作体验中,锻炼“独自一人解决难题”的独立性。环节的改善设计,增加了体验式学习,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
但不足的是,我在讲述第一片断“小种子离开妈妈怀抱准备去流浪”时,插入生活经验讲述并加入生活场景练习,衔接过渡显得唐突,破坏故事欣赏的完整性。
再者,孩子学习兴趣浓厚,但缺乏对故事中“雪山”、“瀑布”等场景的经验认识,孩子在表述“种子遇险的可能性”时,回答的比例不高。
▲案例分析及调整策略:
案例分析:
1.教师过早地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冲淡了故事的意境,故事的意境美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教师的提问必须能引发幼儿思维,使幼儿产生质疑、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另外,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回应也是极为关键的。如何对幼儿的回答加以提升小结,或是对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如何变换提问的角度启发思考都是值得老师深思的问题。
调整策略:
1.保证故事讲述的完整性,将体验操作环节置后,作经验提升教育。
2.根据目标设计提问,要列出每一环节的关键问题,并预想幼儿的回答的可能及教师回应策略。
◆三研案例回放:
通过教研组合作与互助,根据前两研大家提出的建议,吕老师在三研的过程中,努力用最简单的投入“跳一跳,让孩子够得着。”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将生活场景练习“折叠衣服”改为“旗台表演即将开始,小朋友比赛以较快速度穿上演出服。”这一环节的更动,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很快地展现出“独立”的一面。在体验式的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领会了绘本故事所要传递的教育精神“勇敢、独立”。 案例分析: 经过前两研的实践,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1.尊重幼儿独特体验。
让表达、操作的过程成为幼儿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如回忆式生活经验讲述,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幼儿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地介绍自己离开妈妈时,独立面对解决难题的时候。当幼儿看到自己表述的方法得到同伴和教师认可时,快乐的情绪溢于言表了。又如生活场景练习,幼儿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以竞赛的方式较快速度穿上演出服时,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孩子们正视了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了自信。
2.对绘本故事进行再创造
虽然优秀的绘本作品图文并茂,本身就可以深深地吸引幼儿,但如果教师能根据需要,对作品进行巧妙的再创造,如增加、删减或移动作品的部分内容,则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绘本故事《流浪的种子》,对作品中的几幅情景,如小鸟将小种子抓去充当筑巢的材料,小鸟为报答种子筑巢有功带小种子回去找妈妈等。幼儿一般较难理解其中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删减故事内容,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情景画面,如遇到蜻蜓和雪娃娃,遇到险境“瀑布”和“雪山”等,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作品内容的移位即更改部分故事情节的顺序,也是很好的改编方式,可以给幼儿以悬念之感。如本次研讨教学,改变以往先引导幼儿关注封面的方法,而将书中的一幅“种子背着小背包”的情景图片前置,引导幼儿观察种子流浪的表情、想象其心理活动之后,引出故事名称,介绍“流浪”的含义,并启发幼儿思考“流浪”的原因。这样图片的更动更有助于幼儿对故事名称及情节发展引发遐想。
四、抛砖引玉篇——反思启示阶段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反思、有调整、有收获,但同样有困惑:虽说绘本教学也是教无定法,但当拿到一本绘本时,目标细化到何程度,怎样的流程设计有效而精彩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研究和摸索。同时,对比名师绘本教学,我觉得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放不开,不自然;课堂上喋喋不休,幼儿只有听的份;不信任幼儿,非要从绘本中挖出“意义”来让孩子认可。这些问题我统称为“教学惯性”,是从传统语言教学中带来的。所以我认为绘本教学,“放轻松”、“把教学目的藏在活动后面”、“多让幼儿表达”、“把故事欣赏的快乐交给孩子”。
经历了这个研究过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想充分发挥故事教学的双重功能,培养幼儿热爱文学的情感,还需要教师仔细揣摩、认真钻研每一则故事,分析每个故事的特点和幼儿的认知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语言表达的需要,灵活支选择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