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绘本教学精神的深入人心,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在教师们的智慧创造中,打造出了一片新的教学氛围,赋予课程一个新的面貌,带来鲜活的教学生机。
绘本教学必须要关注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画面和儿童。教师必须事先挖掘绘本故事的内涵,结合故事的发展脉络,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用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适时引导他们思考。同时,绘本教学还要关注一个“绘”字,即抓住绘本的视觉元素,在讲述精彩故事的同时引导儿童仔细观察故事画面。一方面可以帮助儿童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另一方面可以借图片内容进一步烘托故事主题。
基于此,本学期我们在课题研讨中围绕绘本《流浪的种子》展开了“一课三研”递进式的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以下呈现研讨全过程予以共享。
一、亲密接触篇——教材分析阶段
(一)解读绘本
绘本呈现的主要是图画和简练的文字。将绘本和图书进行了简单对比,我们发现绘本结构完整,除有封面封底外还有环衬、扉页。它的色彩和图示给人以美感,环衬和扉页上不仅有书名,更有书中角色的可爱动态,都有引起儿童对图书内容进行猜测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到,绘本首先是以图画的美感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如《流浪的种子》前环衬就是在纯白的底色上显露一粒穿黄色外衣的小种子,头顶着一片“降落伞”似的叶子,背着小背包和小蜻蜓快乐地说着话。这些信息马上就能吸引儿童的眼球,引起儿童的好奇:什么叫流浪?种子为什么要流浪?种子流浪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我们应该挖掘环衬、扉页上所隐含的教育元素,发挥其正式阅读前的猜测、推理等思维效应,让幼儿充分表达已有经验。
(二)研读绘本
在翻阅绘本后,我们被绘本中可爱的“小种子”形象、柔和的画面色彩、惊险夸张的表情,还有种子种种历险所吸引。绘本大意是:一粒种子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独自去旅行。一路上它遇到了很多艰险,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帮助了很多人,也接受了别会的帮助。当小种子再次回到大树妈妈身边时,它已经长大了很多很多。合上书,我们细细回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只有经历磨炼才能积累经验、从而变得坚强、独立,获得真正地成长。
绘本只有在教师深入研读后,根据不同绘本的特点,选择最为适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才能让孩子获取绘本中的精华。因此,拿到一本绘本,我们必须认真的研读,反复咀嚼,把握住绘本的关键点,有选择的选取一条主线展开教学(也就是绘本的一个中心思想)。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目标再进行环节的预设,就能在每一张画面中抓住你想要的东西,让孩子去体会和掌握的细节。只有吃透教材,在活动实施中,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回应,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的美。
二、闭门造车篇——活动设计阶段
(一)找准重难点,确立目标定位
分析绘本内容后,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即对绘本故事教学目标定位的选择和切入点,及选取内容量的考虑和绘本主线的把握。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上的思考,设计出适合幼儿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反复钻研作品后,找准“小种子的历险过程”为重点,突破“小种子如何‘渡险’为难点。此绘本故事前后有很大的空间适合孩子去想象、表达,如“小种子在遇险的场景中可启发孩子作情节上的猜想:会遇上什么困难?它会怎样解决这些困难?”怎样设计富有发散性的提问?是否每幅画上都要设计提问?此绘本包含了互助友爱精神,面对困难要坚强勇敢的教育内涵,如何引导幼儿感受这份情感,表达这份情绪?
综合考虑,我们确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乐于观察绘本PPT,大胆想象积极交流种子流浪的经历。
2.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积累生活经验,愿意尝试勇敢面对困难。”作为目标的绘本故事教学活动。
(二)构思教学环节,预想问题设置
在问题的设置上,传统的故事教学多从故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张图片出发进行提问,希望借此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但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这样设计的提问只会使少数人参与,而大部分幼儿并不感兴趣,也无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关于设计开放性的提问,促使幼儿在答案不确定中发挥想象,获得多方经验。
如在故事《流浪的种子》教学中,解决教学重点“种子历险过程”,我们设计定格“瀑布”、“雪山”两幅场景图片,组织孩子观察。如果教师问些常规性的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小种子在干什么?就很难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相反,如果让幼儿看着画面猜一猜:这是哪里?小种子会遇到什么困难?结果会怎么样?则有可能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画面,并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设置这样的提问,意在培养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更好地阅读绘本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显然更能有效地促进师幼间的互动,也能更好地带领幼儿走进作品,和作品产生共鸣。
(三)迁移生活经验,提升教育内涵
挖掘作品中的品格元素“勇敢”,通过聊天式的谈话,帮助孩子真正感悟绘本的精华。磨难对小朋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孩子未来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该含义?抓住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以种子流浪前与大树妈妈间的谈话为亮点,设计聊天式的谈话“你有离开过妈妈的时候吗?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做的?”,帮助孩子初步体会“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敢。生活经验讲述环节的设计,成功地将幼儿带入故事,感同身受,与故事主人公引起共鸣,最终理解作品教育内涵的精髓。
三、柳暗花明篇——实施调整阶段
◆一研案例回放:
学前期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如果有些故事内容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的幼儿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这时就不妨采取难点前置法,将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
在“一研”课上,林老师对“流浪”一词的诠释为幼儿解决了一大知识点的理解。其做法是迁移生活经验讲述“你有离开过妈妈的时候吗?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帮助了孩子提升认识“流浪”含义的学习方式。有的孩子说:“我上幼儿园时,妈妈就没有陪在我身边。我自己吃饭、睡觉。”有的孩子说:“在幼儿园我学会好多本领。”还有的说:“妈妈上班不在家,我自己刷牙洗脸。”……在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踊跃的发言中,林老师话锋一转“我们一起看看,小种子离开妈妈独自去流浪经过了哪些地方?”有了对词义的理解,很好地引发孩子欣赏故事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