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经济新常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新兴教育力量应不断进行改革,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引言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倡导、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大学生创业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可以说,创新创业是现如今高校校园中最时尚的“热词”之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高校大学生占我国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很大比重。很多地方高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如何做强学科专业等,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没有取得明显的实践成果,进而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学校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而且,与其他专业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有效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形式,这些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有的民办本科院校甚至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学方式也多采取讲座、远程等,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明显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实用的教育,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接受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都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民办本科院校往往只重视对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有的民办本科院校也在学校举办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但是他们只重视比赛的结果,而忽视了举办活动的真正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传统教育,创新创业观念滞后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对新态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积极进展并卓有成效,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囿于体制的束缚和重视程度不够,无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创新创业观念存在滞后现象,导致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无法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学内容陈旧,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目前国内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力量比较薄弱,人数较少,有的甚至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换而来。由于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师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意识淡漠,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许多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 不强,加之创新 创业教育基地缺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志。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业师资匮乏,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连接不紧密,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深挖其内涵。所用案例大部分沿袭国外经典,缺乏本土化、专业化的案例,难以激起学生共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单一和陈旧,无法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更无法提升解决创业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三)平台短缺,创新创业体系亟待完善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政策、体制等原因,实践平台短缺,政府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基地、实践基地等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要,更无法吸引大项目落地,扩大覆盖面,客观上导致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无法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亟待完善。
四、以专业知识应用及项目驱动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 提高认识,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对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益,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校园创新、学术氛围、毕业生就业工作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常规的教育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指派专人开展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定期选派教师外出接受专业培训,定期邀请校外杰出企业家到校指导交流;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业类课程的实践教育。以各级各类创业比赛、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热情,为具有潜在创业动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供条件、给予帮扶。教育理念转变。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学生。目前,我国实行应试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理念下,学生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而缺少团队合作意识;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缺少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试教育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频率,进而导致学生思想贫瘠。这导致了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但却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第二、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在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下,父母缺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不鼓励孩子去尝试和冒险。因此,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 不利于营造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
(二) 以点带面,建立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创性、主动性较为一般,而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参与导师科研制度。一方面选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并选拔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学校将此纳入教师工作量以及奖励考核体系中去。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钻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后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育出一部分创业项目,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开展项目孵化,以点带面,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