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过多过滥的表扬,分寸失当的表扬,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一路叫好”却枯燥无味,让学生或盲目自满,或沾沾自喜,滋长学生的傲慢情绪,经受不住学习上的挫折。这样的“赏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又给教学带来负作用,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甚而滋生一种投机取巧心理。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一项研究显示,受到过度表扬的学生往往不愿意担风险、不愿付出努力、自我激励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妙用表扬,还要让学生学会接受批评。如果老师永远面笑如花,那与家长的溺爱是相似的,对学生未来的抗击打能力也是一种拖滞。一味表扬如同一味惩罚都是不可取的,孩子需要表扬,就像小树需要阳光雨露;孩子也需要批评,就像小树需要修剪枝叶。
五、“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课堂最后阶段,老师最喜欢问的常常是“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之类,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话音刚落(教师往往还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们就纷纷举手,你一言我一语,眉飞色舞,人生鼎沸,授课教师则频频点头,甚为满意。那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孩子们海阔天空地说,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课堂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
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各式各样、热闹纷呈。看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则是“花架子——中看而不中用。”遗憾的是,教师常被如此活跃的气氛蒙蔽,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不品评,或全盘肯定,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到哪,就等下课时间的到来。课堂小结,单纯地成了教学的流程,教师没能充分利用学生获得的信息,深入探究知识,造成资源浪费。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原本一些不规范、不正确、不恰当的课堂语言怎么就流行起来?我想,教师要善于揭开这这些课堂流行语的神秘面纱,慎重对待课堂流行语。“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别人用得好的,不等于“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教学流行语不能是生搬硬套,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口上。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情感的需要处,在思维的阶梯处给予学生最真情的、最真挚的引导与评价。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用语,批判性地、有效地,利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语言,达到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个性化的辨证统一。因此,教师要敢于对一些教学“流行语”说“不”,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激活学生思维,寻求适合自己课堂的精彩的教学用语,让教学用语句句走进学生的心田,架起师生生命互动的桥梁,让师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