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家欣喜地发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正努力挣脱“满堂灌”、“填鸭式” 的教学樊篱,“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前台悄然兴起。随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之而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今天的课堂上,特别是在众多的公开课中出现了不少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课堂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老师们在课堂上尽情地运用着。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着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用语的剖析,引起大家对课堂中师生关系问题的关注。
一、“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使用概率频频上升。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气氛空前热烈,场面极为热闹。一听这句话时,感觉这位老师的做法实在是太高明了,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吗?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因为现有的教材不存在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也不存在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时,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学,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就逃的不良心理。而“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这就隐含着不喜欢哪段就可以少学或不学了,但是,有时学习不是喜欢的就学,不喜欢的就可以不学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在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就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这无疑是建造了一座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基础,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罢了;如果学生想学的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想学的方式又不恰当,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无异于放任自流。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名旁观者,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了漫无目的的“自由市场”。
二、“谁能帮帮他”
“谁能帮帮他”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经常用的一句流行话。教学时,当学生的回答内容迟迟无法说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时,就采取了这种十分巧妙的方式:将“问题皮球”踢给其他学生,既能得到所要的答案,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又能避开包办代替之嫌,真是一举两得呀。
我想课堂教学最大的魅力应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让学生感到经过努力一下我也能行,这才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与支持。“谁能帮帮他”,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如此提问学生,便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看似给了学生平等的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的想法或许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想一想,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以学生是否有能力“帮帮他”作为底线与标准的,这种方式将更多的学习成绩暂时不良或者不能“帮帮他”的学生排除在外。其二,一句“谁能帮帮他”将学生轻易地打发了,让其“坐享其成或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问题,没能成为课堂精彩的催生剂,反而被某些教师演变成了“屠刀”,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试想,常常都需要别人帮助的孩子,其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建立?此时,需要的是教师进行有效的点拨,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三、“打造书香校园”
打造书香校园的本意,是让师生爱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创建书香校园成为很多学校的价值追求、办学目标和自觉行动。
在创建书香校园的热潮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是大张旗鼓地推动此工作的顺利进行,先是开会讨论、布置,再是督促、指导,最后是评比、授牌。这本无可厚非,不妥的在于只是查看一些台帐,诸如学生制作了多少份手抄报,开展了几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师生写了多少篇读后感、发表了多少篇文章等等。谁将相关的台帐资料堆得象小山似的,就能得高分,就将被授予“书香校园”之牌。
我们知道,阅读不是件轰轰烈烈的事,而应是校园里一种静悄悄的变化,是师生自觉自愿的一种行动,而不应该是这样评出来的,须知,是不是书香校园,社会自有公论。挂了牌的“书香校园”到底能“香”多久?浓浓书香会绵延不绝吗?在如今的评价制度下,我们的学生有成块的时间读课外书籍吗?我们要改革评价制度,更要改变这“喊口号”的行为。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培养终身读者。
四、“你真棒、你真细心、你太伟大了。”
如今的老师深知“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莎士比亚语),再也不会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扬了,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般汩汩冒出,什么“你真棒了”、“你真聪明”、“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之类的套话随处都能听到。而视批评如履薄冰、如越雷区,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爱迪生”,夭折了一个“牛顿”,压制人的成长。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赏识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教师喜爱的、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表扬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一味都以“很好”、“真会动脑筋” 、“你真棒” “你真细心”等甜言蜜语进行评价,这些常挂在嘴边的评价语,已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在课堂中泛滥起来,几乎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也不管问题回答得是否真的需要夸奖,把表扬变成了一种程式。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