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体会到,整读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而切入点的定位,又要根据课文的体裁、内容、表达的不同而不同。从切入点出发,提出问题,读书思考,串联课文主要内容,使一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课文的、整体便记忆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3.2 扩读——增加读的数量
采用整读的教学思路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有效地节省了教学时间。这节省下来的教学时间,便可用来扩大读的量。即采用每教一篇文章,通过阅读和写作,转化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课型,称之为扩读课。扩读课按扩读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四类:①针对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进行扩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百草园有乐趣的的生活”是学习重点。为此,指导学生扩读自读课本中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和《思,在百草园》(刘绍棠),这类扩读课目的是训练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②学习一篇或一首,扩读全集。如学习《冰心诗三首》,扩读选诗的出处《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要求学生从诗集中选出最喜欢的二至三首背诵,其余篇目课外兴趣自读。这类扩读课,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能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作家的风格。③学习节选扩读全文。例如学习《生命的意义》,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课文上的“节选”作为阅读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名著的大门。④用扩读来比较阅读,如学习于漪的《往事依依》,扩读白夜的《我喜欢书》进行比较,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进行扩读,由一篇带多篇,用或同题材、或同时代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扩读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扩读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默读,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3.3 精读——提高读的质量
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之中小学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悬殊大,升学之初,对他们进行规范性的阅读指导和示范性的阅读演示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教师作精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规范性的阅读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看书,看课文看什么。克服小学时存在的那种只读不思的习惯。根据现行教材文前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文后有思考和练习,文中有读中提示和读中提问,文下有注解的编排形式。可要求学生预习要做到“三读”:一读,根据文下注释,加之工具书的运用,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及难句。二读,根据预习题和文中提示明确课文所写的内容。三读,根据文前学习重点和文后练习,明确课文所要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根据课文的重点和特点,予以精讲精练,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力求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对精读课的教学还必须予以一定的作业加以巩固。作业设计也必须进行改革,和教学思路一致,大体是:①连词成句。即用所学课文中的生词,写意思完整的小文章,其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情景片断。②写启示。即对所学课文,或从中心意思,或从情节内容,或从写作方法入手写出自己的收获感受。③提问题,写答案。即学生自己从所学课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再给这个问题写出一个推理性的答案。④想象和创造。即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和自身生活积累,进行再创作,写篇小短文。这四种作业设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类形的作业。这些作业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来指导,定位好对“读”的理解 ,在探索、实践的同时加以创新,抓好“读”字这个大环节,使之与说、听、写相结合,利用语文教材为媒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致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孟智.走出阅读教学误区[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7).
[4]雷实.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J].《网络收集》,2004.11.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