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施教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法,重视“读”的功能,“写听说”相结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这是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具体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应在理解和运用语文,在听说 、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读”成为了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广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这是以体现阅读在语文实践中的重要性。因而,急切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施教中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教学。
1 走出“误区”,重视“读”的功能,“写听说”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固,基本能力较差,换用新课程要求的新名词说,即是语文素养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关。据笔者所知,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一些误区:
1.1 将阅读当成简单的朗读和默读
在课堂中,无论何种文体,篇幅长短,内容难易,只要学生读得响亮,读得流利,或读得多,老师就心满意足了,天天新课,堂堂如此,不去考虑读的质量,把阅读理解为简单朗读或默读,没有对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对精华段落进行讨论、品评、阅读与理解严重脱节。
1.2 以“讲”代“读”,以“听”代“读”
教学中我们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讲得深透,就如愿以偿,一篇课文从文学常识到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都由自己不厌其烦地“包”了。偶尔提几个问题,也存在着自问自答的现象,学生的自主权较少。长此以往,学生得不到“读”的训练,也就没有读的意识了。
1.3 为了应试而阅读
为了应付考试,阅读课多为应试服务,哪些经常现考试题的就重点讲,甚至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也背得滚瓜烂熟,热衷于短期效应,严重的疏忽了课外阅读的指导,对课外阅读不闻不问,尤其一些教师把毕业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当成是“万恶之举”,认为这样会影响升学成绩而加以干涉。殊不知这样却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词汇贫乏,直接影响了知识的吸收。
1.4 阅读课的练习多为标准化题型
对标准化题型,无论那一类学生都能做到有问必有答,至于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而得,还是碰运气式地去猜答案,教师得不到准确的答案。更有甚者,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做这样的题目不存在“下笔难”的烦恼,不需用功学习,从而误导了学生。
以上四种阅读教学弊端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已引起了专家、老师们的重视。早在1995年,刘国正先生就指出过:“阅读教学要求有三:①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充实知识积累。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增强辨别是非丑美能力。③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 语文表达技术。”3要达到这三项要求,当务之急必须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读书的习惯。学需“知”,更需“思”,因而心、眼、手、口须全面启动,努力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方向。
2 更新观念,全面发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观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确立现代阅读理念,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通过这过程来提高语文素养。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活动中的对话者之一。针对以往阅读教学的弊病,新课程提出了“整体感知”或“整体把握”的新理念。对这一理念,有行家这样解释: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抠“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朗读”;⑤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向“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注重语感积累4。这些观念都是与传统教学所不同的现代阅读理念,我们应用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3 改变教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生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技巧后,举一反三地去进行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下面谈谈几种阅读教学的方法:
3.1 整读——调整读的容量
所谓“整读”,即着眼于课文的整体,以先进的教学理论(诸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目标定位教学”等)和教学方法(如“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一段文字中心,找关键句”、“找课文各部分联系,明确思路和中心意思”、“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阅读课文”等)来构建教学方案,让学生读后对课文有整体感受,又有重点把握,学有所得,一课一得5。不再把课文从字的结构、词的性质、句子类型、段落层次、中心大意、写作方法等逐一肢解。在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重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