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培养科学归因的习惯
自发的归因分析是人人都在使用的,但它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调查统计及工作实践经验中发现,目前学生的归因大都属此类,具有单维化的缺陷[8]。因此,为了减小学生的归因偏差,使其正确地进行归因,教师应当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积极归因的技能。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介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归因训练:
1.团体训练法。团体训练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的,团体成员一起讨论并分析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教师对个人的情况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对可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如个人努力等进行归因。然后由每个学生填写归因量表,并对几种主要原因所起作用的程度作出评定。最后,对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每个学生,指出归因误差,鼓励积极归因。
2.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是以强化作为训练手段的,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中作出选择, 对完成任务情况作出归因。当学生作出积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并立即予以强化。如果作出消极归因,则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纠正,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这种归因训练方法比较简单易行,特别适宜于儿童,其关键是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措施。
3.观摩训练法。让学生观看归因的录像片,根据片中所反映的学生进行归因的情况,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归因的技能。训练时,让学生多次观察录像片,以加强观察学习的效果。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当注意使片中学生的特征与接受训练的学生尽可能相似,片中学生所从事的任务与受训练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相同。
4.情景感染法。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运用归因情景,寓归因于教育活动之中。如运用多媒体、演讲、报告会等形式介绍名人名家努力工作和刻苦学习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明白成功与个人的努力又很大关系,并非完全取决于天赋。还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 如文娱、体育、科技等, 使学生体验到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功,从而在情感上增强对归因的正确认识。
5.自我控制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归因品质, 从而进行自我控制、矫正。可以通过咨询的形式, 一方面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碰到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学习成败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还可以进行有关归因的讲解, 使学生知道在自我归因中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从而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归因理论,来分析和解读学生对学业成就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正确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廖洪玲.研究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动机[J].教育探索,2003,(6).
[3]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 (1).
[4]陈安福,张洪泰.教育心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郭亨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7]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屠壮校,周凯波,俞纪华.中学教学中的归因研究与实践[J].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