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合企业共同培养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重要。最佳的培养方法是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通过在企业的定点、顶岗实习,参加生产劳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工艺技术无缝对接,最真实、最大限度检验、应用课堂教学知识,符合由感性、理性认识到实践检验理论。
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需要,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满意度。因此,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还为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为企业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另外,为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老师在选择实习场所时,应尽量选择生产规模是大中型、经济效益好、重视人才和管理正规、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校企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加强联系与沟通,实现双方共赢。如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分享学校资源,并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验、科研及吃住场所,同时参与学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五、课程考核与国家微生物培菌工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课程考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种考核重点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对其专业技能考核的不够全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力度不够,对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几乎没有评定。本课程彻底改革传统以笔试为主考核方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采取直通车考核方式,即除了传统的笔试方法外,还结合学生在平时课堂的表现、微生物学实验课成绩、微生物培菌工技能训练成绩和微生物培菌工技能考核成绩五方面综合考虑。这样的考核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课程的考核与国家微生物培菌工(中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在微生物培菌工技能考核环节中特邀校外专家进行监考,并严格遵守国家微生物培菌工(中级)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标准的要求,师生比为5:1进行组织。这种考核方式充分保证考察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保质完成微生物的教学任务外,也保证了学生“双证”的获取率。
《微生物学》是一门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性课程,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理论寓于实训,以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上述的课程教学,使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职业特色在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中得到体现,实现育人与用人、成人和成才、求知与求职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培养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实现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松林.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改探析[J].教育研究,2010(9).
【2】雷正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5(2).
【3】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8).
【4】孙慧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2).
【5】杨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