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在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营造良好的观察氛围,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体验探究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对学生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兴趣,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国家课程,它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深刻理解科学课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并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好科学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有效的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营造良好的观察氛围。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杯底有干纸团的玻璃杯垂直放入水中,全部浸没在水里。再垂直取出来问:“你们猜一猜,杯中的纸团是干的还是湿的?”有的学生说是干的,大部分学生说是湿的。教师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当学生把玻璃杯垂直从水中取出来,拿出纸团,摸一摸、看一看,当发现纸团还是干的时,不少同学感到奇怪:怎么纸团是干的呢?让学生在这样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去观察实验。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学生观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并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观察。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体验探究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一)、开展“科学家世界”故事阅读活动。
我坚持一周开展1-2次讲故事活动,讲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同学们课下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并阅读、搜集和整理,课上带来把精彩部分讲给同学们听。听完后还常常会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读了它,对你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同学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项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崇尚科学、尊重事实、敬佩科学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科学品质。不但保持和发展了科学兴趣,还养成了善于搜集整理信息的好习惯。在我们的科学家世界里,孩子们读到了比尔.盖次的童年,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认识了“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一切为了祖国的数学家陈景润、从小就聪慧的德国数学家高斯,还有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发射做出了巨大贡献、拒绝高官厚禄的邓稼先、为我国航天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宁死也要回国的钱学森……这些故事使孩子们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洗礼。
( 二)、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提科学问题活动。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我们的科学教材中也不难发现,问题贯穿始终。从每个活动的开始针对现象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到活动结束时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或探究过程中又产生的新问题,无一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兴趣又是情感教育的体现。
针对此,组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把想知道的问题提出并记录下来,不仅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保持和发展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除了在课堂中有提问题环节,我们每周还开展一次提生活中的问题竞赛活动,比看谁提得好提得多。比如,关于电视,你想知道什么?关于电脑,你想知道什么?还有不定义提问题活动。往往孩子们能针对一个问题提出几十条,到达上百条。问题源于生活,科学探究源于生活,学生不难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并不遥远和神秘。教学一段时间以来,当我再问他们觉得科学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科学是乐趣、科学是生活、科学是探索、科学是自然。
每一学期我都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都有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三)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做到假设与搜索证据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例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课内容大多是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利用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材料,指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进而更喜欢自然、热爱科学。例如《冷与热》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我提供实验材料:小药瓶、钻孔的瓶塞、细玻璃管、烧杯、热水、红墨水等。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模拟性、可视性强的实验:取一个小药瓶,瓶里装满加点红墨水的水,塞上钻了小孔的瓶塞,插进一根塑料吸管,然后把它放在盛有热水的容器中,过了一会儿,再把小药瓶从热水中拿出来放入冷水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把小药瓶从热水中拿出放入冷水,吸管中的水柱“缩”下去了。学生们非常高兴,我让他们一起根据实验情况进行讨论,得出了结论:“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这样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实践,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这比直接告诉他们“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的效果来得好。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经历了“发现”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获取新知的快乐,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享受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