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切实改善教师待遇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要依法维护教师权益,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如果没有物质保障,无私奉献在市场经济社会是行不通的。“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也是一句空话。教师待遇和地位的提高与教师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同时对稳定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我们在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必须要承认师德内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1]。因此,只有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物质保障,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落实,师德的提升才能保障。
4、重视师德建设
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责成专门机构制定有效的师德表彰激励制度和完善的师德考评制度,用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师德测评,考评结果可作为绩效工资的依据或提拔任用、职称晋级的重要依据。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能有效地克服功利化和表面化的“面子”工程,从而推动师德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5、营造社会道德环境
道德能熔铸积淀出和谐社会。从国家层面上要构建一个道德社会,只有一个道德社会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如果一个社会就不道德,它无权要求个人道德;而且,在一个不道德的社会里,也很难培养有道德的人[2]。学术界对道德教育的悖论也进行了关注,目的是解决道德教育领域的诸多矛盾。针对道德教育悖论存在具有的隐蔽性,社会应建立起分析和排解道德悖论的机制,使道德悖论的研究有价值和有意义,这有助于反思我们社会自古以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缺欠,并进行伦理思维和道德实践的变革与创新,为营造和谐社会道德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德为魂。在大力提倡师德建设和弘扬大公无私的崇高师德时,应考虑师德建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师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弘扬崇高的师德观,倡导为人师表,对促进师德建设健康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颖.把握师德内涵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教学与管理,2010(2):37-38
[2] 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