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在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作为教师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内,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的教育教学任务,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一)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师作为国家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下构建并且应能够超越国家的“应然”的教育目的。
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教育目的必然映衬此种理念,一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二是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的多样化教育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目的。
(二)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是起直接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即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生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那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科学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忽视教育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及规律性,也将导致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经验主义倾向、工具理性主义倾向、盲目性及缺乏科学性等偏差。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期导向性作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教育概论[M],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94
[2] 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
[3] 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第2期
[4] [5](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曲程等译,教育学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