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作为显性或隐性的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关键词:教师的教育目的;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学生为本;反思;建构
当下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不再当农民、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迷途中,教育系统都在为追求分数而教育,为争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场绞杀后的希望入场券。这体现出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而教育的目的性,或为在他们经验中或是家长期望中未来完满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或是是针对“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同时,教师对于教育目的的反身建构的缺失,以致于断裂了教育的线性指向复杂。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的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同时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必然建构其自己的教育目的。广义上来说,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如规训、纠偏、掌握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为等。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必然存在教育目的单数或复数的组合,教师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话语等都涵盖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工具理性主义渗透到教育中,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将教育教学过程视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的呈现如下。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教师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参加应试考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之于学生的真正价值,难以使学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世界,难以使学生能力的提高、智慧的养成。工具理性影响下教师教育目的观致使教师的课程功利主义,迫使学生对课程、教材、书籍的反感,从而放弃广泛的阅读天地。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的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工具。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阶段,过早的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索。甚至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具理性主义,然而更大范围来看,学校只是变成了一个制造会考试“商品”的工厂,教师只是批量生产“商品”的工人,学生只是僵化的“商品”,与工具理性的内在精神并无他别。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看,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教育者的影响。教育过程也应然被赋予教育意义。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为考试,为获取高分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比如参加活动,不准,等考试结束了;看课外书,等考试结束等。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为考试目的的工具。 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现下的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经验主义对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影响如下。
首先,传统沉淀的教育文化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影响。其一,传统经验的读书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为发达的目的。其二,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及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的知识权威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从属于教师的目的而缺乏个体的自我独立性。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导向性,具有盲目性。同时也致使教育目的及教育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很显然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显然,这些传统经验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升学、上高校深造只是成才和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未必就一定能够实现以上的教育目的。因此,其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必然是好事,事实上,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下,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叛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使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其所追求的是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而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是教师主观认为其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目的性。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