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学会用宽容胸怀去细心地倾听、理解和感受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这个过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需要细致和耐心。俗话说:“强将门下无弱兵”,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无不精辟说明教师行为是学生行为的先导,教师的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言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启迪吾辈:即使是平凡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真谛便在于此。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5] 哈钦斯:TheLearningSociety,1968.
[6] 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1999(1).
[7] 教育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