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言道:金无足赤。学生群体何尝不然?天资丽质的、平庸迟钝的,乖巧伶俐的、达观勇敢的、孤僻怯懦的,优劣参差、良莠不齐何其多?身为人师,如何经常保有轻松、愉快、和谐、豁达的心境面临这般的一个群体?宽容教育,不容忽视。
【关键词】:为人师表 宽以待人 教育得法 平凡 德高为范真谛
“严师出高徒”,似乎自古已然。其实,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人师表,宽以待人,尤为可贵。岂不闻,“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常言道:金无足赤。学生群体何尝不然?天资丽质的、平庸迟钝的,乖巧伶俐的、达观勇敢的、孤僻怯懦的,优劣参差、良莠不齐何其多?身为人师,如何经常保有轻松、愉快、和谐、豁达的心境面临这般的一个群体?宽容教育,不容忽视。试问,为人处世事无大小,斤斤计较,容易厌世鄙俗,岂是为师之道?若是,姑且勿论教育的实质意义何在,单就“树立楷模,言传身教”此点而发,想在学生之中得以淋漓发挥,就难乎其难了。孔子云“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自化化人,育人向善”是古训。十几岁的学生,花样的华年,多梦的季节,一如春里花草,生机蓬勃,天然自然。为师者,恰似园丁,若懂得其性,晓得其行,匠心修剪,精心浇灌,花草焉有不嫣然?反之,无视其行,不顾其性,“拔苗助长”,反倒有碍事物美好本质的发展。譬喻:早恋现象。如今的孩子,人小鬼大,早恋现象虽不普遍,但也屡见不鲜。教师见之头大,家长闻之气极。作为教师,通常的处理措施呈现:主动联系学生家长,来个双管齐下、软硬并施、非要其就范不可。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思想单纯,敏感善感、渴望自由,又缺乏自立、自制能力,遇事容易跟着感觉走,这是中学生最为典型的特征。基此,处理学生早恋问题,须宽容为怀。假如,急于求成,不讲策略,严词以待,甚至对学生加以讽刺、挖苦、辱骂、歧视、体罚,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此中感受可想而知。而联系家长时,如果言辞过激,更为大失分寸。遇上家长通情达理,双方配合默契,苦口婆心共同做好孩子思想教育工作。倘若家长素质欠佳,一时火起,“恨铁不成钢”,拳脚相加,闹不好惹出人命来,后患堪忧。宽容,并非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而是要讲究适情、适时、适度。小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又尚未定型,正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状态,其精神世界既丰富、复杂、且易变。因此,只有胸怀坦荡,亲近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性格异同进行“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感,调节情绪,防止过度自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两性关系,消除神秘感,促进其情感健康化。引导他们懂得恋爱绝非单纯的情感表现,而是有着社会内容与责任。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又如:帮派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校园间拉帮结派时有发生,尽管是极个别的典型现象,但掉以轻心万万不可。这类学生一朝大打出手,轻则头破血流,重则人命关天。情节之严重,性质之恶劣,让人揪心。处理这类的学生,柔声细语教育之,对其不痛不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索性臭骂一顿,又有损儒者风范;熟视无睹吧,对学生更是有弊无利,丝毫不足取。过“严”,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逃避、抗拒、逆反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过“宽”,让学生自以为是“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助长了学生不良行径的蔓延和恶化。真可谓:“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之初,性本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仍须宽以待人,研究教育对象的年龄、个性,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的轻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讲究方法,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决不能一锅煮,一刀切,更不可视为“害群之马”,“烂泥扶不上壁”,避之唯恐不远。否则,只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不受教导,或者索性“破罐破摔”。在“情不通理不达”之至,宽严一旦失度,结果常常是欲速而不达,事倍功半。学生的品德不良,往往是“道德上的无知”所致。少年时代的学生,正处于依赖到独立,从幼稚到自觉的过渡阶段,常常呈现“严以责人,宽以待己”的偏向,缺乏鉴别是非的分析能力,瑕瑜不辨,爱憎不明,易于偏激,易受低级趣味诱惑,何谓美丑,何谓善恶,有时很难有个界限。因此产生错误动机时不能知己错而自觉抑制,发生不良行为时不能知己丑而决心改正,以致一错再错,形成不良品德。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有时是响鼓需要重槌敲,要经常敲打、鞭策,有时则需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沁透心田。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使事情复杂化。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相互交流相互塑造的过程,转化人的工作,是件很累的事。正因如此,教师应该保有诲人不倦的儒雅风度。帮助学生学会客观的、全面的辨证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制力,自觉地自重、自爱、自律、自强不息
古语道:己正正人,己立立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董仲舒推崇“德教”,好的教师要“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要明义利。人与人、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极其复杂、微妙,所以我们欣赏宽容诚可贵。小学阶段,学生天真、活泼、烂漫,好奇、好动、好玩、好凑热闹、好积极思维,喜爱和厌恶直接而简单。教师的师道尊严、摆架子经常于事无补。只有给予民主、尊重、关爱、加以充分信任,既当良师,又当益友,才能达到真诚、友爱的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例如:中层生问题。长久以来,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是“天之骄子”,受同学羡慕、教师青睐;学习、纪律双差的学生,是教师狠抓的对象,也难免备受关注。中层生普遍成了被忽视的“一族”。其实,中层生是极具潜力的生力军。这个层次的学生,成绩、纪律虽然呈现一般化,但大多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乐观向上,就是自信心不足,行动缺乏持久性,轻易改变自己,接受好的影响快,接受坏的影响也快。针对实际,因材施教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目前,乃至若干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以成绩为录取标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因而,上至教育主管机构,下至基层办学单位,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唯成绩论”蔚然成风。我们知道,是人,皆受制于先天的、后天的、人为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兴趣从而各不尽然。用狭窄和主观的尺度去衡量孩子,一味刻意地追求孩子的学科成绩,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可能就会因此被忽视、埋没,变得平淡无奇。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善于在平淡无奇之中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培植、呵护、鼓励。面临学生,教师应一视同仁,对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做及时、正确地疏导,以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