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基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
基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
来源:互联网 sk007 | 奚路阳 王哲平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3、着力培育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闻敏感性和思辨能力是新闻专业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灵敏的新闻嗅觉源于其优秀的思辨能力,这样不仅能善于发现新闻,更能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履行社会的守望者的职业使命。

  在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一方面固然必须以“理想”的姿态传授新闻理论,让新闻学生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另一方面也还需以“质疑”、“批判”的精神,让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对社会抱有清醒的认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辩、质疑能力,形成新闻学学生的专业视域,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度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质。[5]

  三、加强与媒介融合教学和研究相应的“硬体”建设

  与媒介融合教学和研究相应的“硬体”建设,是媒介融合理念下新闻传播学的基础保障。但是国内新闻院系现有的教学实验设施基本上都是基于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建设起来的,其理念与运作,已远远落后于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实践。[6]我国高校在推进这一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整合各方资源,灵活多样地展开。

  1、推进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实验室应具备多功能、可扩展、融合性的特点。当前很多高校的新闻学院都已建成新闻专业实验室,规模不一而足,但是很多都停留在媒介技术设备的堆砌上。笔者认为,在推进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中,不能盲目的求大求全,应立足于自身教学研究的需要,首先要增强其教学效果的体验性,满足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内容,课后学生就能在实验室里转换成自己的成果,刺激其学习热情和实践感知。其次也要满足教师的科研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设备、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此外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之余,不应束之高阁,还应该大胆的“走出去”,与行业积极接轨,采用租用等方式,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推进传媒业界实训基地建设

  当前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危机之一,就是在毕业生的市场评价方面,颇多用人单位对新闻院系培养的人才的实用性提出质疑,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把问题归结于校园教学的不足,是有失偏颇的。要使刚离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快速上手相关业务,需要高校和传媒业界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其主要方式就是积极推进传媒业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业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使得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比较容易的接触和深入了解行业,既有技术层面,更有产业经营理念层面。同时对于业界来说,提供实训基地,既是自身社会责任的体现,更能优先发掘优秀的新闻人才。笔者建议,对于处在传媒业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应该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先行一步,积累宝贵经验。

  3、推进校内专业实训项目建设

  除了媒介融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新闻传播教育机构还必须积极推进校内专业实训项目建设。特别是对于处在传媒产业不发达地区的高校而言,应该充分利用校园自有各类媒介资源和媒介设备,整合新闻传播类专业优势,开展新闻传播实训项目。

  专业实训项目在实行的时候,要注意与业界接轨,参照产业实际进行架构,其具体的开展形式则可以多样化,比如创办校园报社和杂志社,成立传媒公司等。这类实训项目可以是模拟化的,也可以由学校牵头,面向校内的传播业务进行实体化运作。

  四、多种途径促进师资结构的优化

  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除了 “硬体”建设之外,更需要有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当前媒介融合师资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熊忠辉等(2006)曾指出:当前的许多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在新闻传播学养和实践方面的积蓄不丰厚,许多教师是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的,有的专业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新闻学历教育或从事过新闻实践的教学人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师资结构的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让专业教师“走出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队伍必须要树立起“终生学习”的工作态度,在知识扩充的过程中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积极地“走出去”。

  “走出去”既包括与其他专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外出进修,又包括到业界加强实践经验方面的积累。对于前者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界已然成常态,而后者目前也已有不少高校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地处苏北的几所高校的新闻院系,轮流把专业教师派到当地电视台等媒体挂职锻炼,为期一年到两年不等,获得了极好的反响,其教学效果更是得到巨大的提高。

  2、把业界人才“引进来”

  笔者所指的“引进来”,是指高校开辟更丰富、更高端的师资来源,把各专业背景和各个年龄段的媒介专业人才以正式聘任的方式,成为专职教师中的一员。

  高校资源的不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对于那些资源较为丰富的高校,在面向业界人才引进的时候,可以兼顾专业学养和业务技能。而对于资源相对缺乏的高校来说,从业界引进人才的时候,主要还是应该突出其媒介业务能力。

  现阶段新闻院系在从业界引进人才的时候,还面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某位专家指出:“实务型师资的来源是新闻业界,而业界和高校对人的考评标准完全不兼容。即使是平移过来的教授要想在高校站住脚,适应高校的考评体系,也要经过艰难的转型。”[7]这些体制性障碍,对引进业界人才是相当不利的,急需相关机构加以解决。

  3、专家讲座常态化

  经常性地邀请活跃于新闻传播业界的专家和学者,为学生举办专业讲座,是对新闻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媒介融合背景下,讲座的内容必须多元化,既具备充实课程的前沿性,又要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尽可能地把这类讲座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逐渐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

  结语

  随着传媒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进程也将超乎人们的想象,其也必将对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媒介融合给新闻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但是更多的却是机遇。基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地区也应该有所差异,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只要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姿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勇于变革,把媒介融合内化于我们的教学科研理念当中,那么我们必将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而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迎接媒介全球化的挑战做出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通信《中国通信》
《中国通信》创刊于2004年,期刊总编辑为两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陈俊亮。2008年起,应广大读者需求期刊由纯英文版变更为中英文双语版。中英文刊的出版目标是成...
水产科技情报《水产科技情报》
《水产科技情报》(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学会主办的水产技术类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上海市科技期刊、上海...
中国锰业《中国锰业》
《中国锰业》(季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湖南特种金属材料厂主办的我国锰行业及时家以推广锰业及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及交流生产实践经验为特色的...
真理的追求《真理的追求》
《真理的追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政治理论刊物。 《真理的追求》旨在致力于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巩固和加强社会主...
南方农业学报《南方农业学报》
《南方农业学报》杂志,于196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381/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加工 贮...
中国矫形外科《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主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