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基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
基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
来源:互联网 sk007 | 奚路阳 王哲平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媒介融合在深刻改变媒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当今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挑战。媒介融合应被视为一种理念和内化于从业者内心的职业关照。本文重点探讨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有效进行融合新闻技能培训而又不至于使未来的记者成为媒介融合工具的奴隶?如何加强与媒介融合教学和研究相应的“硬体”建设?如何解决媒介融合师资匮乏的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关于媒介融合的界定,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所区别,并没有在学理上形成共识。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戈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总结了“融合”在媒介组织中6个层面的含义。根据宋昭勋先生的介译,它们包括: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以及新闻表达融合。

  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媒介融合,在当前新闻传播实践中有着明显的表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成为各类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通用平台;二是不同传播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日益常态化和制度化;三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不断增强;四是媒介产业化分工更加细致。从宏观来看,由于当前技术更为多样、复杂,它促进新闻生产更加细化、专业分工更为明显,同时可能导致在新闻发布通道与平台上形成新的力量对比,从而带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的形成。[1]

  媒介融合的趋势及其在行业的具体实践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当前新闻传播业界对于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为人才的“多能”,甚至“全能”,他们需将媒介融合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理念,只有样样精通、业务技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当前新闻传播产业的宠儿。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有3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者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的教学点(即专业点)已经到达650个[2],这些教育机构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新闻人才,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原有的媒介人才培养亟待改进,中国的高校基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改革,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国情,合理有序的展开。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的新闻院系已经构成一套课程体系框架。高等教育的学科架构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其具体内容则落实在学科专业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安排上。结合当前业界需求,对于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改革既要重基础、宽口径,又要跨媒体、精专业。

  1、处理好同一学科框架下不同专业课程体系间的关系

  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本科阶段具体的专业主要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以及出版等,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不同专业课程体系间的关系,其实质则是这是涉及对通才与特色关系的理解问题。笔者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基础、宽口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其中的“口径”,则要体现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间的交叉和融合上。

  2、处理好专业课程体系内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

  专业课程体系内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多少才合适?对此美国的新闻教育界也一直有争论,产生了两种培养模式,一是,以语言文字等人文学科为基础,强调采写编评方面的技能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二是职业训练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 [3]

  新闻人才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并不矛盾。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沿袭美国学院式新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寻求与职业训练模式之间的平衡。笔者对长三角地区几所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作了考察,各校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公共基础课程大概占40%左右;专业课程,又分为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毕业实践等课程设置,共占60%。笔者认为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公共基础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扩大专业课程比重,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涉及面。

  3、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动态化

  媒介融合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要注意动态化,紧贴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实现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设置。

  首先是主干课程的适应性调整。主干课程应该是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的通用课程,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行调整,既要突出技能型,又要在理论上注意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对非主干专业课程的调整。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对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加以定期的调整,加强跨媒体类的课程建设,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媒体类型。当前很多高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不同课程的课时数整齐划一,这样虽然便于教学操作,但却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所以对于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在操作上要具有灵活性。

  二、致力于提升新闻传播的专业地位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在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相机、手机、电脑、摄像机、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和传播平台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新闻从业人员对媒介融合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加强。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体现其专业性?如何能有效驾驭媒介融合技术的同时又不沦为媒介的奴隶?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在新闻人才培养时,应致力于提升新闻传播的专业地位。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2005年11月,国际新闻教育界的第一个共识性文件——《北京共识》明确地认定和描述了新闻教育的目标: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4]

  在这一共识下,高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培养其追求真相的执着精神,增强其法治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充分认识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他们应该是社会舆论的先导,是社会正义的坚定守望者,是教育人民的先生。

  2、不断夯实基本的新闻专业素质

  关于新闻专业素质,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先行者黄远生先生所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笔者认为这一要求在媒介融合的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能凸显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性。因此在新闻人才培养上,应该不断夯实基本的新闻专业素质,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能力摆在专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通信《中国通信》
《中国通信》创刊于2004年,期刊总编辑为两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陈俊亮。2008年起,应广大读者需求期刊由纯英文版变更为中英文双语版。中英文刊的出版目标是成...
水产科技情报《水产科技情报》
《水产科技情报》(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学会主办的水产技术类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上海市科技期刊、上海...
中国锰业《中国锰业》
《中国锰业》(季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湖南特种金属材料厂主办的我国锰行业及时家以推广锰业及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及交流生产实践经验为特色的...
真理的追求《真理的追求》
《真理的追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政治理论刊物。 《真理的追求》旨在致力于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其他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巩固和加强社会主...
南方农业学报《南方农业学报》
《南方农业学报》杂志,于196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5-1381/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加工 贮...
中国矫形外科《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主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