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找准策略,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 ——高校心理社团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互联网 sk009 | 洪丽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心理社团;心理健康宣传;主体性;策略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其次,对各项活动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每项活动要求提交策划书,突出其鲜明的活动主题、详细的活动内容及形式、与已有活动相比的创新性。对活动前期、中期、后期实行动态跟踪与管理,严把社团活动质量关。对于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进行发扬,对效果不良的活动进行归因,或改进之,或摒弃之。
最后,加强心理社团骨干成员的系统培训与内部交流。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为全体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心理咨询技术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骨干成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课程或团体心理辅导课程。除了由教师对成员进行培训外,应有意识地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课堂中学,从实践中学,提高心理社团成员的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心理社团。
(二)充分发挥心理活动的特色优势
特色的心理活动是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的生命线,心理活动缺乏特色是削弱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实效性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为心理社团带来了动力,同时也向心理社团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般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容易停留于娱乐消遣层次,参加者也是基于娱乐消遣的目的参加活动。但是对于学生心理社团举办的活动,参加者却普遍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即既希望它能够为自己带来心理健康知识大餐,又讨厌它过于严肃和教条;即希望它有实质性帮助,又期待它是轻松活泼的。这就要求心理活动同时兼具轻松、实用的特点。
学生心理社团应定期举办主题性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活动,不遗余力地培养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的功能。对于大多数人确定不具备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功能的活动,坚决给予制止;对于难以断定是否具备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功能的活动,以先行试验,活动后进行效果分析讨论来确定是否保留活动;对于确定了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始终以是否受欢迎、是否具有实用性为标准进行评价与改进,以此对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三)以点带面,促进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将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深入到每位学生身上,是高校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预防、发展”的三级目标体系中,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应主要侧重于发展与预防,通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防患于未然,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无限的扩展性。借助各种媒体,他们有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建立和不断更新心理健康网页、在校园心理报纸上开设各类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橱窗展等。借助宿舍、班级等单位,他们能够举办各类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
(四)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朋辈辅导作用
发挥朋辈辅导功能是提升学生心理社团内涵的必然举措,也是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的根本途径。通过对学生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掌握心理辅导中的倾听、共情、反馈等技巧,在日常与周围同学的接触中,能够为广大同学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及时干预、分散同学中存在的不良情绪,防范同学在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异常,从而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朋辈咨询从专业上、技巧上远远不能和专业咨询相比,但却是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寻求外部帮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朋辈交往中,学生心理社团成员能够切实实现“非指导性”原则,在一种良性互动中,以各自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朋辈交往营造较高的信任度和较强的亲合力,使对方在无形中获得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或方法,实现化解心理障碍的目标。同时,心理社团成员在倾听别人的心理问题时,又能够不断深入自我认识与自我分析,在帮助别人走出心理困境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但是,专职教师应注意对朋辈工作过程的督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
参考文献:
[1]洪丽,刘平.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4):46-49。
[2]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用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8-59
[3]潘施杏.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31。
[4]张海芳,张山,朱新华.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3):73-77
[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20/
201103/115721.html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P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