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二专题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
请第三组同学汇报。题目《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潜在风险与威胁》 学生汇报、讨论略。
教师指导总结: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潜在风险和威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基因生物扩散到种植区外自身可能转变为杂草,或者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流到它的野生近缘种种中导致新杂草的产生。2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3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和病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4转入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生物,可能通过花粉传播将抗除草剂基因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特性的超级杂草。5抗虫、抗病类转基因生物除对害虫、病菌外,对许多益生菌和益虫有不良影响。
请第四组同学汇报。题目《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不大可能构成的潜在风险与威胁》 学生汇报、讨论略。
教师指导总结: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不大可能构成的潜在风险与威胁理由如下:1转基因农作物扩散到种植区外会很快死亡。2转基因农作物表现出新性状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种植技术。3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很难与其它植物杂交。4农作物传粉距离有限。5花粉存活时间有限。
第三个专题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
请第五组同学汇报。题目《转基因生物可能威胁人类环境安全》 学生汇报、讨论略。
教师指导总结:引起环境安全的理由:1打破自然原有物种的界限,改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某些化合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重组DNA与微生物杂交可能产生有害的病原微生物。4转基因植物花粉的有毒物质通过蜜蜂采集进入蜂蜜中,在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其它动物和人体内。
请第六组同学汇报。题目《转基因生物有利于环境安全》 学生汇报、讨论略。
教师指导总结:转基因生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理由:1转基因生物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减少农药的使用量。3抗除草剂农作物的种植,减轻了农田管理的负担,保护了农田的土壤环境。4新闻报道不实,增加了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的恐慌。
最后总结: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争论的焦点依然是转基因技术本身,由于受转基因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专业人士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转基因技术只是一种新的育种技术,并且比传统育种技术有两个优点:1传统的育种技术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扩大利用基因的范围。2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的操作和选择具体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具有明确功能,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另一观点认为目前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得相当有限;再加上转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已知的基因,但不少却是异种生物的基因;再加上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所以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要对转基因技术有理性认识:1要认识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医药和农业生产上发挥极大作用。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切实认识到个别有害转基因生物的危害性,要趋利避害。3完善相应的法令法规,利用法制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例如1993年,我国制定了国家法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4增强科学家的法制意识,提高科学家的研究道德水平。
教学反思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收集资料和讨论,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有理性认识,同时通过报告、答辩、辩论这几种形式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探究合作学习精神。但是,这种课堂要求老师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对知识掌握要全面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6-71,77-80,99-107.
[2]朱世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J].河北:河北农业科学,2009,13(8):56-57.
[3]陈思礼,袁媛.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662-666.
[4]刘洋,文治瑞.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3):55-59.
[5]陈光宁.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0,12(4):44-5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