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情境教学法倡导者李吉林老师向我们诠释了情境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深刻的影响,并强调情境教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正是我们本真语文有效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在一定的教学问题情境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 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4】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是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感知、体验那一份真挚的情感。然而,对于一些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又具有深刻性的问题情境,单靠学生独立思考耗时费力,往往还是无效的,因此,教师需要循循善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一种合作学习的意识。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看问题的角度更加新颖、独特。
2、主张个性解读,鼓励质疑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在“解读文本”方面发生了两点变化,其一是由过去强制灌输的“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其二是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这反映了对文本解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教师将对文本的理解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去的以教师为主体,更多的是教师依托文本,触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的师生全体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 、多角度地提出有个人独立见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即是主张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语文教师施教的对象是一群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而不是一味的钳制与压抑,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深入文本时,往往对文本所含的意蕴产生质疑,这时正是学生试图深入解读文本之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质疑点,从质疑点出发,进行适度引导.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释疑解惑,达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5】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只有质疑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则是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
3、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恰当、本真的课堂教学适时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辩证看待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进步与发展是我们本真语文有效教学的追求。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学生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其他方面表现平平,不能过分苛刻要求学生,更不能责罚学生某一方面的落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从纵向和横向来看分为五个领域和三个维度。五个领域是指: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包括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三个维度是指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认知结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一般多为教师,而学生则处于被评价者的角色,是一种单向评价。新课标中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一表述使对学生评价主体从单向评价开始走向了多元评价的转变,让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接触较多,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掌握比较夯实,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具有甄别能力,评价较为客观。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反思,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6】最后,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多元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口语评价和非口语评价。口语评价主要指语文教师的口头评价。而非口语评价包括眼神、表情、手势等方式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口头评价要及时,这样才能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能够让他们获得最大的、积极的学习成效。
【7】口头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评价方式只有口头评价则会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过于单一,长此以往不能使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时,教师感到非常满意,如果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认可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又或者翘起大拇指,学生在心理上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势语言的表扬给学生留下的影响更加深刻、持久。这种非口语的评价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主动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先进教学理念作指导,经过自己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从“本真语文”出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1】王芳:《略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华章,2010年,1月,第184页
【2】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569451-1-1.html孔凡华:《本真语文的解读和反思》,2008年9月 【3】张华:《回归课堂本真,促进有效生成——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三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