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因此,真正的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体现生命的关怀,焕发着生命意义的教育。
[关键词] 教育;生命;生命价值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引发了教育界对教育的生命意义的广泛关注。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生活、割裂人的整体生命、忽视人的生命存在的诸多弊端以及这种教育弊端所导致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取向的迷失等一系列生命问题,是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需要。社会呼唤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整体健康发展,实现真实生命成长的教育,呼唤用焕发着生命意义的教育来完成人的生命建构。
一、“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提出及内涵(一)“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提出
把对生命的关注作为基础教育研究的原点和基点,并且创造性地付诸实践,叶澜教授是国内第一人。叶澜教授有一个创造性观点: “教育的生命基础”观 。在其《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中,叶澜教授指出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叶澜教授主持“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就是要使原本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回归到绿意盎然的本真状态。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为: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指向了人,着眼于人的变化。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以知识观为核心——前者强调的是生命的发展,后者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
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
3.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
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让师生的生存基调变为被动受控,是对生命原生状态的扭曲,是学校在人本身的自然生态上的严重破坏。所以,“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二、“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提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统一体。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的不同,表现在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在本质上表现为动物的器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生活条件的需要;相反,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器官不趋向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动物的特定化,规定了它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初始生命在自然界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他却与人更高的发展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人的未特定化,打开了生命与自然界之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通道,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塑性,从而使发展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幼年期,幼年期是儿童待发展的时期,它的存在是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为教育的出现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精神的、社会的。人的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一个自然生命体的人要发展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所以,无论是自然生命,还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会声明,其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
(二)批判了传统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忽视
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无视鲜活的人的存在,无视生命的存在,或者说即便看到人的存在,也只是看到片面的人、单一的人,而不是个性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全面的人。教育成为类似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对人进行复制式批量生产,人的个性和生命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被扼杀殆尽。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生活、割裂人的整体生命、忽视人的生命存在的诸多必夺以及这种教育弊端所导致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价值取向的迷失等一系列生命问题,使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三)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个体生命关注的潮流
反思我们的教育,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在新世纪里,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1.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是我国当前社会最为鲜明的变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人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渗透式影响,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等实践形态,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个体,尤其是青少年。
2.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的本旨是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教育在关注社会文明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要引导人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生命,既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也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其本质应该是促进和培育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与发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