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作文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谈思想认识,比得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谈理想情操,个个都是道德楷模;即使是简单的写景,最后也常常落脚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上。张开炎在《开放人格——巴赫金》一书中说: “不是我用自己的眼睛从内部看世界,而是我用世界的眼睛、别人的眼睛看自己;我被他人控制着”。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内在的人格变成了由“他者”的眼睛、话语、观念、情感模式构成。学生生活也就缺少了斑斓的色彩、生动的情感和生活的情趣,学生的生活被制度化、理性化,用哈贝马斯的话语来说,就是生活被“殖民化”。这样,写作姿态也就有一个改变,就会把写作变为非我的写作,从而放弃自我,强行用“成人”思维、“名篇”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用“作家”眼光改造自己的眼光。作文也就成了一套特别的东西,即寻求“意义”的事件,一进入正式写作,就陷入特殊的思维模式,表达一再萎缩个体言说的空间,直至与自己的真实的思考脱钩,最终放弃真实的感受和思想,不得不用自己的舌头唱着别人的歌。为了“意义”不得不对脑子里的素材进行过滤、审查,硬是寻找“有意义”的事来作文或者对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赋予宏大意义。
这种“意义加强”下的作文,导致“作文”话语和实际生活话语割裂,表达的是些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体验或者并没有认真想过的东西,或者虽有体验和思考,但表达出来的是与他们实际的体验和思考完全不同的东西,大都符合意识形态的“寄托”,符合上级意图的“感慨”,符合当前形式的“讽喻”,符合文件精神的“讴歌”。
写作行为上的弊端,是学生作文的顽疾。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指出弊病所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顽疾的长期存在,从轻处说不利于培养学生言之有物和诚实的文风,同时也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让学生的自由意志、独立思考能力丧失,导致学生独特个性泯灭,成为按他人意志说话、写作的工具,成为他人思想的奴隶、公共话语的应声虫;从重处说会使国民素质下降、民族性格萎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其个性的舒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国民素质、民族性格的标志。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