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人的能力为主的教育,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笔者主要在
五项修炼的视角下,解读广义意义下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五项修炼;素质;素质教育
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遗传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 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 内在的、 相对稳定的、 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i]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对于素质教育,为什么实施,怎么实施,如何保障有效推行这些问题,笔者以彼得•圣吉(PetezM.Senge) 《第五项修炼》中介绍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为视角,进行探索和分析。
1.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就是使学生不断认清、深化内心中的愿望,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挑战,最终实现愿望。其中动作的主体与客体具有同一性。“自我超越”最早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过“本我、自我、超我”,其中“超我”即是超越自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人的成长阶段,需要的目标不尽相同,但人生的最终需求是通过努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人生的愿望。
自我超越的努力过程中,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矛盾。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撒手、不管、不问;而是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松手,严防抓的过死、过硬,不具有弹性。现存的教育方法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背道而驰。国家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可越减越重。究其原因,不免为“应试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我们不应因为分数,将学生的时间占得满满,应该给予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时间,享受快乐生活的空间。应当适时给予他们自我管理的权利,这样才会在他们内心中萌发出愿望的幼芽,不懈努力,以至实现个人理想、个人价值。
2.改善心智模式
所谓“改善”就是在事物的原有基础之上,通过改革、变革或创新,向好的方面改变和发展。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原有的、固有的思考方法或思考模式。这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农夫,想挖一口井,于是开始在自家的庭院里挖,可是挖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不见水。于是,便换了一个位置继续挖,挖的坑的深度和第一个坑差不多,便又更换了位置。接连挖了几个坑,也没有挖出井水来。实际上,农夫继续挖一锹,就会有水出来。第二个故事同样也是一个农夫挖井,他坚持不懈的挖一个坑,挖了很久,也很深。可是终究没有水,最后放弃了。实际上,他只要在左侧半米处在挖一个相同的坑,就会有井水涌出来。这两个农夫告诉我们应该“随机应变”与“坚持不懈”,但他们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们只坚持了其中的一条原则,不会变更。同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处于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话,势必会为他国继续输送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素质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孕育出来的教育,我们应顺时而动,否则不是坚持不懈,而是固执己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3.建立共同愿景
彼得•圣吉指出:“愿景若与人们每日信守的价值观不一致,不仅无法激发真正的热忱,反而可能因挫败、失望而对愿景改为嘲讽的态度。”“共同愿景”就是大家共同期待、愿望的景象。共同愿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发展微观愿景,组织团队发展中观愿景,国家社会发展宏观远景。小愿景要服从大愿景。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这个是对每个学生发展的微观愿景提出来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提到: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团队学习
古人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说明了团队的重要性及合力的强大性。彼得•圣吉教授认为:“在组织内部,团体学习有三个面向需要顾及。首先,当需要深思复杂的议题时,团体必须学习如何革取出高于个人智力的团体智力。其次,需要既具有创新性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第三,不可忽视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达到全面的效果,不仅扩大受教育体的数量,而且要提高受教育体的发展质量。把教学的课堂扩展到学校教室之外,是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在观察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计划和规划。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间应加强联系与交流,加强与专家学者交流,加强与社区交流,加强与其他社会机构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