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人们的眼中,使用网络语言、玩QQ、写博客的90后是一个特殊、另类的群体。离家出走,网恋,性早熟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概括并总结90后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他们思想行为的特点,提出教育的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90后的教育问题不再是让人头痛的难题。
关键字:积极性 消极性 教育对策
满嘴的网络语言、玩QQ、写博客、带手机,用火星文、留爆炸头……是当下“90后”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人们的眼中,“9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90”后的思想、行为存在非常大的特殊性,因此,对其特殊性的探究很有必要。
从“90后”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性方面来看,特点之一是他们是更加理性化的一代。市场经济的法则、竞争机制的强力、机会资源的有限,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变得更加具体和真切,无疑将使“90后”变得不仅更加理性、务实,而且更加开放、坦然。
特点之二是,他们是更加人本化的一代。21世纪之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成长在这种氛围之下的“90后”,价值观中的人本化取向将是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例如,更加热心公益事业,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
特点之三是,他们是更加娱乐化的一代。娱乐社会的勃兴,不仅表现在娱乐明星产生的周期缩短,而且表现在娱乐成为一种大众共同的消费品。处在这种背景下,娱乐从一开始便成为“90后”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常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
特点之四是,他们是更加信息化的一代。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观念形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特点在“90后”大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首先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比传统学生要高得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
从“90后”行为和思想的消极方面来看,特点之一是他们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不自觉的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
特点之二是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
特点之三是他们更加世俗化。当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科技的力量、市场的强势等所导致的紧张、忙碌,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人更多地是存活于当下,较少知道何谓超越性的关怀和终极性的追求。在为了生存层面的生活中,多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多读一些哲学书,更加实用。
特点之四是他们对网络十分依赖:青少年上网现象被称为“网络海洛因”,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迷恋网络的孩子,也有求助心理咨询的,他们往往都知道迷恋网络的害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老想往外面跑。
特点之五是性、婚恋观念早熟。90后赤裸裸的性反映,他们对于两性的认识,随着改革的进展,认识也就越开放。对于学生时代的性幻想、性萌动,没有人可以去谴责。社会越是对孩子遮遮掩掩地谈性或者避而不谈,反而会加剧他们对于性的好奇心。
那么综合前面总结90后的表现,这些特殊性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应从90后的成长环境来分析。
首先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低效性。地球村形成,“90后”的“网生代”诞生。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媒体和通讯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般汹涌而来。 “90后”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其次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90后在优越的物质环境里成长。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如今的“90后”。物质条件丰富,生活安逸。父母整天都在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甚至是少的可怜。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普遍有一种孤独感。另外一方面,营养过剩导致90后性早熟 ,表现为女孩月经和男孩遗精的生理现象提前,而卫生知识和心理知识又往往滞后于孩子们的生理年龄。生理年龄的提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
最后中国与世界全面融合,各种各样的思潮随之而来。使“90后”思想前卫、肤浅、迷茫。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助势,迅速灌输到“90后”学生的脑子里。但是毕竟他们的年龄还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他们还无法达到。于是,他们追求时尚,爱慕虚荣,甚至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混淆是非荣辱。
作为一名大三的师范生,只有把握好90后的思想、行为及心理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以下是我针对90后的特点而采取的一些教育策略:
其一,“90后”学生的教育是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高地争夺战”,应常抓不懈。虽然“90后”的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仍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可塑性。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都应该充分把握住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教育。学生没吃过苦,家长、学校、教师就以各种形式向学生渗透“艰苦奋斗式”教育。班主任、科任教师利用课上课下的各种机会给学生介绍我们前辈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其二,转变思想,与时俱进,用“90后”思维管理“90后”学生。要想教育好“90后”学生,必须要有“90后”思维。“90后”思维的核心词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强制执行。而是平等互敬,是激励鞭策。对待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一上来就劈头盖脸的斥责,只会让学生更加叛逆。应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分析这里面的利弊,并表示出为他这样的行为而痛心和惋惜。老师应该多敲打敲打学生的灵魂,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当头棒喝!平时和“90后”学生以朋友身份鼓励他们,再加上一点玩笑意味的“威胁”远胜过絮絮叨叨的长篇说教。
其三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学生,而是要理智的引导学生。教师在做学生益友的同时,还要做学生的良师。同时师生之间的交往要公私分明,限度分清。上课是师生,课间可以是朋友。还要注意异性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但最终是学生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梳理这种观念,引导学生理智地处理好师生关系。“90后”学生领悟力强,知识面宽。只要引导到位,他们是很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