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职课程改革时代,各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如同钱江大潮般向我们涌来,我们的中职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但迷惘和困惑常伴随着我们:广大教师对新的改革理念难于把握;对教材的改革设计一时难以适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很难立即跟上;等等,所以我们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那么,解决问题的抓手在哪里呢?
经历了许多次听课、教学研讨和教师座谈之后,我们感到:现在的中职数学课堂,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按时完成教学预案;教师期望学生按预定的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教师也乐于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学生的感受、思考,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虽然教师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教师常常视而不见,于是学生智慧的火花转瞬即逝,激情的碰撞被无情压抑。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动着学生,束缚着老师,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但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越来越受到质疑。
我们知道,“真正的改革应在课堂”,而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我们倡导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在中职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这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所谓学习起点,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等。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中职数学课本中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本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认知,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辅导参考书的设计。
2.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新编的中职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很基础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到下列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省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提供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互联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数学体验性学习?(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改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3.变革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合作探究
中职数学教学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3.1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四点: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既与原有学生认知水平有关,但也要有一定高度,必须想尽办法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现”数学结论;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唯一,要求具有拓展思维,课堂问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复述型问答、概括型问答、分析型问答、想像型问答、评价型问答;四是层次性,问题要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
3.2我们的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过高的或过低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或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挫伤其积极性,或使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常说的“跳一跳,摘得到”的要求。
3.3学会换位思考。我们中职数学教师要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切不可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要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当课堂上出现随机的问题情景时,教师就能迅速判断这种问题对于本课的教学有多少价值,应从哪个角度去把握和引导,以及如何把它整合进本课的教学目标。只要是从课本内容上延伸开来的问题,教师基本上要做到运筹帷幄。
3.4注重学生实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持久性多少?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拔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教师主导结合起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4.树立动态的开放的“学程设计观”
树立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就是要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观。这种设计观的实现,从系统思维论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的互动影响,主张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在学程设计中必须形成一种非线性的联结。非线性联结的思维表征就是多向性和多样性。以往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学生只是被动地跟在后面走过场,很少考虑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导致学生学习思维的僵化,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学程设计”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可能,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4.1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在传统的“教程设计”中,学生是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的。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没有发言权。即使在动态设计中学生有主动性,其主动性也是预先设计好的、是被赋予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配合教师教的活动的需要。但在学程设计中,学生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都理应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这是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这一切都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取舍,而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