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法,提高授课艺术,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活动 兴趣 点拨 激励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决定态度,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探究所学内容,其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做:
一、改进教法,提高授课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今学生特点是好奇、好新、好趣,教育系统论就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塑造新型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搏,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堂缺少几分吸引力。现代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解与练习结合起来,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技巧,逐渐步入“我要学”的佳境。
二、以生动的实例去描述,使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我在教学时作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做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三、把握学生心态,质疑问难,增强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疑”的情境,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产生思维热点。教师适时设置疑难,引发学生在生疑---释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新知,发展智能。教师要在学生
认为没有疑问的地方去设疑,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心愤、口悱的学习心境中。当到了适当的时候,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这样,学生在挑战中找到了乐趣,在积极的思考中培养了思维的坚韧性,在“无疑”之处发现疑问,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挖掘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迁移,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鼓励学生任选一个数考考老师:它能被2(或3、5)整除吗?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都没有难倒老师,学生觉得老师太神奇了。这时就可以导出原因,因为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此语一出,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就十分强烈。
五、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我就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播放到一半就停下来,让学生猜想这次是谁获胜?猜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题多变,就是将一题原题的某些词句,或某一个条件更换一个,导致题意大变。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善于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答应用题。在一题多变的练习中,学生都想自己“变”得最多,“变”得使别人难于区别,所以越变越爱变,越变越有兴趣。
原题:大牛38个,小牛17个,一共多少个?(求两个数之和)
变题1:大牛38个,小牛17个,大牛比小牛多几个?(求两个数之差)
变题2:大牛38个,比小牛多21个,小牛多少个?(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变题3:大牛38个,小牛比大牛少21个,小牛多少个?(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变题4:小牛17个,大牛比小牛多21个,大牛有多少个?(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学生就这样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条件地使原题意发生变化,变出“新颖”的题来,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
七、重视操作,适度鼓励,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操作活动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也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给儿童的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支持,有利于激发思维活动,并且能集中注意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争强好胜、喜爱激励是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正确表现,可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也可以说句鼓励的话如“真好”“真会动脑筋”……要求大家鼓掌或奖给小红花,插上小红旗等形式,对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极大鼓舞,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