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常常是“见其烦”。笔者对目前中职学校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以养成和提高。
关键字:中职学校;语文;作文教学
一、绪论
众所周知,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语文素养恰恰是通过写作能力来综合体现出来的。
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掌握好基本的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发现,写作教学已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大多数的中职学生从中考后选择职业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是抱着学习一门技术来的,他们的思想里认为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语数外等基础课在成绩上只要及格就行。他们对语文甚至所有书本知识的学习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过去学习的不如意、中考的落榜、班级里的地位处境,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习书本知识对许多中职学生来说已是一项沉重的任务。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自然不会青睐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学习,而“写作”这种需要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更是苦不堪言。[1]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职学生的写作现状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需要积极寻求解决中职学生“写作难”的良策。 中职学校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缺乏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以育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让人更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学校教育的共同追求。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职业学校普遍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偏重就业上岗培训,强调专业学科建设,而轻视语文等文化基础学科的发展。[2]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部分教师常常是逐字逐句地讲解文言文,很少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条件作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尽管自我感觉良好,却无法阻止学生们在下面昏昏欲睡。还有的语文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重视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的养成以及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此外,基础课在职高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加上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的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的倾向,学生写作水平又普遍较低,自主意识较差,提高较难,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对写作教学普遍不大重视……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写作功底薄弱,不少学生到毕业连“请假条”、“自我鉴定”等也难以成文。
2、教学方法落后, 写作训练随意性大
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也不能够与时俱进。现代文阅读中,教师通常能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训练,但是到了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片面传授写作技巧,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不重视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写作指导,把活生生的写作教学变成死板的程式训练。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在文种的选择上,既要根据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保重要的、社会急需的、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的文种,如通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使学生掌握常用应用文书的写作,又要针对不同专业之需,考虑行政公文、经济文书、司法文书等的教学。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导向,适当选录一些这方面的文种,如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求职信、简历等,为学生的毕业和求职做准备。写作评价标准单一,评语模糊,缺少针对性,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中职的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学生毕业后走向呈现多样性特点:有工作就业的,有参加高职继续深造的,还有参加自考或成人高考的……这种多样化的毕业去向,给中职学校教学带来多样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与此相适应的,中职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要与普通高中一样,努力帮学生圆一个大学梦;另一方面,教学要贴近社会生活,联系当前就业形势,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持续良好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中职学校语文写作教学的措施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中职学校学生走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
1、教给学生观察技巧,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日常生活深入观察,才能将各种事物、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试想,如果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会不会有朱自清笔下空灵的“荷塘月色图”?古人说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就是对观察作用的最好注解吗?巴金曾经说过,“五十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我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所看见的人写出来的。”鲁迅也曾经强调过“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的文章之所以写得不深刻,因为我们缺乏一种留心观察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平时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观察中体会,在体会中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不至于作文写得干干巴巴,缺少真情实感。
观察不全面、不细致,是学生在观察时常犯的毛病,这就会造成对事物的观察出现遗漏或不够全面。那么怎样观察呢?观察需要做到准确细致,不能只看到大体的情况而忽略了细枝末节。譬如哭,就有声泪俱,忍气吞声,撇目盈眶;笑,有大笑,微笑,冷笑等。[3]观察也要善于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捕捉现实生活中新鲜的事物和现象,不能不加选择的把看到的、听到一字不漏地全部写下来。否则,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流水帐。观察还要注意敏感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只有多留心观察,并做到观察后勤于思索,善于透过现象挖掘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观察事物的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2、耐心引导,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教师需耐心地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尊重一切生命,逐渐培植学生热爱生活的习惯,给学生创造自由思想的情境。
阅读,使学生思维更广阔、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宋代朱熹说过: “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 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可见写作必须借鉴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自觉写作、显著提高其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拓展阅读面,间接品味人生百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定期安排阅读交流课,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推荐优秀的文章与大家共赏。而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不做旁观者,往往会具有更广泛的影响与引导。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也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都说明读书有利于写作。“课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作的“范文”,为作文提供了写作方法或其他方面的范例;语文教材的体例是按“读写结合”的框架编排的,通常都是在单元课文后面安排相应的写作训练。每个单元教学之后教师都应精心设置相应的写作训练。例如讲《荷塘月色》时,应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荷塘”、“月色”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精心描绘并将自己的情思寓于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