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趣味性作业
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设计趣味性作业,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这样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1.趣味绘画
如《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描写的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联想,音乐有三个层次,皮鞋匠联想到的大海上的情景也有三幅画面,你能画一画,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在画了第一幅画“月亮升起”后,能体会到此时的音乐是舒缓轻幽的;学生画了第二幅画“微云出现”后,能体会到此时的音乐一定是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学生在画了第三幅画“风起浪涌”后,能体会到此时的音乐是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通过趣味绘画,能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趣味写作
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入冬以后,发现学生玩悠悠球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不光男孩子玩,有很多女孩子也加入了男孩子玩的队伍。作文课第一节课老师让学生先来个悠悠球比赛,先小组赛再班级赛,积极创造良好的习作氛围,营造创造性作文的良好环境。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此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注意细节描写与联想。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后,会有许多东西想说、想写,作文也由“苦差”变成了“乐事”。这种方法把“玩、想、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容易把事情写得具体生动,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3.趣味游戏
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陈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兴趣浓,效率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本,要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发挥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求知,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