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是阻碍其就业的重要原因。高等院校应就强化大学生实践意识、改革教学模式和成绩评定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近几年大学扩招,我国已成为在读大学生超过2000万的高等教育大国。近两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除了扩招带来的就业人数增多的压力外,大学生缺乏经验被视为就业障碍,招聘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经验往往把大学毕业生挡在了工作门槛的外面。学生能否在大学期间具备实践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不论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还是从培养过程的分析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都相当突出。2009年84万高中生弃考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出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土木工程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主动实践意识淡漠,自律性较差。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考试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照例题做作业,最后一张试卷定成绩,没有养成主动思考查阅资料的习惯。到了大学,还延续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存在等靠思想,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有的学生上课时只拿一本书,不带笔,不带本,不带计算器,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看似将理论知识听懂了,但一说让在课堂上当堂解决一个问题或画个图,学生就感觉有难度了。往往很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或本来很快就解决的问题需要花很长时间。
在学校组织的教学实践环节,很多学生不珍惜学校给予他们的实践机会。比如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刚开始到工地上还有新鲜感,几天下来就觉得又苦又累,工作环境又不好,便逃之夭夭。没有吃亏耐劳的精神,自律性较差。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理论讲授较多,作业也大都是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习题课和实践课、讨论课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大多数是提问,没有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被动的接受填鸭式教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高。
3、课内实验课缺少创新
土木工程的实验课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土力学、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等。但大部分课程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另外由于设备较少,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实验课流于形式,只是写写实验报告而已。没有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实践教学效果没有列入教学评价体系
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还仅仅看其试卷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效果还未能像试卷成绩那样放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一个人评价的误区。实际上,从我们的教学经历和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只凭理论知识选出的优秀毕业生并没有在社会上做出突出的成绩,而那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其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就是不仅仅看试卷上的成绩,更重要的要看其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和能力。目前实践教学体系是单列在理论课程之外的,但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
5、缺乏双师型教师
近几年我们学校引进的教师至少是硕士毕业生,学历层次高了,教师整体素质上去了。但这些高学历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缺乏工程素质。在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上底气不足或指导不到位。这个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扩招带了师资和设备不足
近几年的扩招使学生的数量成倍增加。但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 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为1:10,而我们系能达到1:80.师资力量严重短期,教学设备明显不够用。课程设计时100多学生也只能2-3个老师带,毕业设计时一个指导老师应该带10人以下,现在却要带20-30人。教学试验本来应该3-5人一组,现在也是10-15人一组。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法探索
我校作为新升本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院上下均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从德国回来的高校教师在交流时讲到,在德国,想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五年及五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目前,我们的年轻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没有走入社会参与工程实践。学历是高了,但没有作为工科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工程素养。所以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就成为重中之重。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第一、在引进人才时,首先选择有过实践经验的硕士毕业生。今年我们引进的三位年轻教师中,有两位曾在设计院和施工企业有过一直两年的工作经验。第二,指定教师到实习基地计划。每年选派一至两名年轻教师到设计院和施工企业工作一年。今年选派一名教师到规划设计院进修。第三,聘请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管理单位的专家为学生上课和指导毕业设计。在今年的毕业设计工作中,聘请了安阳市设计院的五位设计人员做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并传帮带系内的五名年轻教师。通过半年的实践,效果很好。一是学生收获很大。不但成功的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一些学生还通过指导老师的推荐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二是年轻教师在和设计院人员共同的工作中,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实践能力。 改变教学模式和评价成绩模式 理论教学要多增加习题课和讨论课,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为了让学生重视实践,我们将多门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在期末的成绩评定中,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占了很大比例,比如房屋建筑学,绘图大作业占20分。平立剖面图占40分,最后试卷成绩占40分。其他实践性强的如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均进行了大幅度的考试改革。学生从分值上能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更大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上。从以往的教学经历也可反映出课程设计这类实践性课程的重要性和效果。通过考试改革,也带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我在英国斯旺西大学短期进修期间,正赶上学生制作钢结构桥梁比赛。学生三人一组,从结构选型到受力分析、动手制作和最后加载试验,学生都是独立完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根据课程不同都有不同形式的实践技能比赛。所以在校期间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逐渐培养起了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们系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比赛,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建筑模型大赛,结构设计大赛、测量技能大赛、建筑结构绘图比赛等。建筑模型大赛已举行三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采用不同种材料,制作精美,形式多样。学生很有成就感。 建立校企合作,选派学生深入现场 在国外的很多学校都和企业合作,学生大学期间有一半时间都是在实习实训。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招聘人才降低成本。目前由于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建立,所以存在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学生到实习现场又深入不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情况。现在我们只是试点,对能吃苦耐劳,有主动意向到现场去的学生帮助联系实习单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及假期到实习单位长期驻扎。如何能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大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收益,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