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浅入深出 峰峰迭起
《学记》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即条理性,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正如钱梦龙老师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像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 如教《祝福》一课时,就 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祥林嫂的肉体是怎么死亡的?(2)祥林嫂的精神是怎么死亡的?(3)哪些人逼死了祥林嫂?(4)哪些封建观念逼死了祥林嫂?这样由浅入深,层层追问,环环相扣,在紧凑入境的问答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 集中火力 突破难点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不能什么都疑、什么都问,提问有难易、轻重之别。对于语文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运用抽象、概括、推理等认知方法大设其问或反复设问,以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我在讲授散文《雨中登泰山》时,对雨中泰山景象进行了大量设疑:“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的景象?过把雨岱宗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祠中最传神的是什么?怎么传神?”………我用投影把雨中泰山的美景和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同时展示给学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安排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不必细究。
此外,教师的提问还要做到明确具体,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工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创新能力。只在这样,才能体现提问的内在价值,实现新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和目标。